“各位乘客,开往漠河的‘雪国列车’即将发车,请您坐稳扶好……”十八点二十分,哈尔滨火车站内游人如织,从这里出发的K7041次“最北定制版”列车准时启程。
走进列车,喜庆的“大红布绿花朵”样式的东北炕头被搬上了火车卧铺。“当初是被这趟列车沿途的‘冰雪画廊’美景所吸引,没想到火车内布置的细节也都充满浓厚的东北气息。”列车上的游客李阿姨说,车厢里有“东北热炕头”“喜迎丰收年”等主题场景,别有趣味。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5)》显示,2023—2024冰雪季我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达4.3亿人次,冰雪休闲旅游收入达5247亿元。预计2024—2025冰雪季我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有望达5.2亿人次,冰雪休闲旅游收入有望超过6300亿元。
“高度融合化的‘冰雪+’模式是当前冰雪经济形态的显著特征。”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冰雪+”可以理解为冰雪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形象说法,这种融合式创新对于冰雪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王裕雄看来,在需求端,冰雪产业有效融合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产生让远距离消费者前来消费的“吸引力”;在供给侧,“冰雪+”不同产业可以通过融合实现优势互补,产生“化学反应”,因此融合后的业态往往具有更强的盈利能力。
近年来,各地冰雪旅游产业深耕“冰雪+”模式,“冰雪+民俗”“冰雪+体育”“冰雪+文化”等新业态层出不穷,吸引了更多老百姓“喜冰乐雪”。
“之前我每年来吉林滑雪场,孩子都不愿跟来,雪场周围确实没有适合他玩的地方。今年一家人来体验了不少像雪地车、漂流这样的家庭项目,还有温泉、民俗文化展览、无人机表演等等好多有意思的活动。我们家小孩一直说下个雪季还要来。”南方雪友王先生兴奋地对记者说,全家人现在对冰雪游都很有兴趣。
到内蒙古阿尔山市,庆祝一次滚冰节,带回“滚白冰、去百病”的美好祝愿;来吉林长白山,体验一次雾凇漂流、雪地摩托,穿越野雪,尽览银白林海;在辽宁省辽阳市,参与一场太子河冰面“冰嬉”,欣赏捕鱼工做出的“琉璃冰灯”……取“精华”,彰“文化”,冰雪“新名片”正在形成。
北方点燃的“冬天里的一把火”,逐渐传递到大江南北,南方各地“花式”接棒、积极开拓,创新独具特色的冰雪“奇缘”。
在四川西岭雪山,集百福、迎财神,川味冰雪年“吸粉”无数;在浙江天目山,雪压枝低,温泉汩汩,游客围炉煮茶,体验南方雪国特色;在湖北恩施,皑皑白雪被夜空中的缤纷烟花照亮,雪地音乐节热闹开演……南方“玩冰乐雪”的热潮也逐渐涌现。
未来,各地冰雪旅游产业如何进一步提质升级?王裕雄认为,其核心在于人民群众从观赏型旅游向体验型、休闲型旅游转型的消费偏好变化。其关键是不断创新,通过产品、服务和场景的创新,提升冰雪旅游产业的附加值,从而实现冰雪旅游的提质升级。
“具体来讲,各地要实现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充分挖掘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地形地貌优势、文化资源优势以及相关特色产业优势,打造差异化冰雪旅游产品;走品牌化发展的道路,塑造地区冰雪旅游品牌;着力提高旅游服务能力和水平,制定服务标准,优化消费环境,保障消费者权益,提升游客旅游消费体验。”王裕雄建议。(实习生田可仪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