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倩
太行山脉巍峨壮阔,南北绵延数百里。而在太行山南段与太岳山之间有一块富饶的高原盆地,山西省长治市便坐落其中,名字取自“长治久安”之意。
作为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之一,长治用几年的实践探索,实现PM2.5年均浓度从2016年的69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1年的38微克/立方米的突破,成为大气污染治理的一匹“黑马”。
小县城不再“因煤而困”
因煤而兴、因煤而困,曾是长治市襄垣县的真实写照。襄垣县县域内矿产资源丰富,以煤炭为最,现探明煤炭储量75.8亿吨,是全国优质动力煤生产基地之一。
在经济活动以采煤、煤化工、火力发电等产业为主时,煤炭给襄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也给襄垣带来了排放量大、浓度高的严重污染,县区空气质量一度排在长治市倒数行列。
“真不是夸张,那时候出门,都不敢穿浅色衣服,转一圈回来就是一身土,还有黑色粉尘。”古韩镇东南上村的贾航告诉记者。
这样的情况也一度困扰着夏店镇西北阳村的赵慧梅。她告诉记者:“我们村原来属于富阳工业园区,村子的周边分布着焦化厂、电厂、洗煤厂等,以前在家里就能看到焦化厂和电厂冒的黑烟、黄烟,早上扫了院子,晚上又一地黑灰。洗完衣服根本不敢在院子里晾晒,上午晒出来,下午就是一层灰,衣服洗了和不洗差不多。”
面对日趋复杂的大气污染形势和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巨大压力,尤其是焦化、火电等行业,一直是襄垣县大气污染物排放大户,也是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
3年时间,襄垣就改变了部分重点区域“黑烟遮天”“扬尘弥漫”的处境。近年来,襄垣对火电行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对焦化行业进行特别排放限值改造。焦化厂、火电厂、煤矿、洗煤厂和建材行业物料堆存,一改以往露天堆放的情况,现在都建设了筒仓和钢结构或者气膜物料棚,易扬尘物料全部入棚堆放,并在主要进出口安装无组织扬尘在线监测设备,污染防治水平显著提升。
“现在不一样了,穿白色T恤不用考虑很多,今天我就穿了小白鞋,走了一会儿鞋子还是干干净净的,空气实实在在好了很多。”贾航话语中透露出空气质量提升带来的获得感。如今,襄垣县区空气环境质量稳步攀升,PM2.5平均浓度降至40微克/立方米以下,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70天以上。襄垣的不断探索也成了长治大气污染治理的一个缩影。
一群人改变一座城
作为“2+26”城市的一员,长治的空气质量改善离不开这样一群人。这群人临危受命,为一座座城市“把脉问诊”。针对大气污染比较严重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2+26”城市,实行“包产到户”的跟踪研究机制,进行驻点指导,掌握防治工作的第一手资料,提出“一市一策”的大气污染综合解决方案。
长治就是这群人关注的城市之一。华北电力大学彭林教授团队,在几年前来到长治市,为了研究驻扎了下来。
从实验室到长治的街头巷尾,从酷暑夏日到严寒冬季,从来不乏他们的身影。现场调研、驻点跟踪研究,科学解析大气污染物来源,深入挖掘污染成因,针对性地提出污染防治措施建议。
作为一个4岁孩子的爸爸,团队中驻守长治的华北电力大学环境学院教师闫雨龙很多时候都缺席了孩子的成长。一年中,他在北京市和长治市间往返几十次,全年近一半的时间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出差的路上。
“开始的时候,居民们看到我们的团队成员在家门口采样,会出现不理解的情况,不愿意我们停留。几年过去了,空气质量的改善让这里的人们了解到我们的职责,也认可了我们的工作。”谈到长治的改变,闫雨龙欣慰地说。
通过开展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团队建立了利用碳同位素技术解析空气颗粒物和有机污染物来源的方法,助力科学决策,创新了基于同位素技术的颗粒物源解析和臭氧来源解析方法,有效应用于城市污染物精细化解析,推出“科学分析—推动决策—有效调控—事后评估”的系列调控方法。
努力不负有心人,长治的蓝天白云日渐增多。2021年,彭林教授团队获批“总理基金”二期“一市一策”项目,将继续为长治的大气PM2.5和O3协同管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治污日益精准,模式不断升级
2021年,长治市在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方面取得“两个突破”,一是市区PM2.5平均浓度首次进入“30+”(达到38微克/立方米),二是优良天数比例首次达到75.4%以上(达到79.2%,289天)。
成绩的背后是治污模式的不断创新。转型、治企、减煤、控车、降尘“五管齐下”,长治大气环境整治力度持续加大。治污更加精准,模式不断升级,基层执法依赖人力“地毯式”排查也成为过去式。
“随着企业污染治理工艺不断升级改造,加上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大气网格化精准监控、无组织排放在线监控等一系列信息化监管系统的逐步投运,生态环境执法的针对性和目标性更强了。”襄垣县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副队长张春雨告诉记者,通过自动监控系统数据,结合专家团队分析研判结果进行综合调度,如今的执法工作准确到点,不仅有针对性地开展现场核查,还灵活、动态实施协商减排、特征污染物减排,执法工作的精准性和靶向性更加突出。
近年来,长治不仅传统产业压减过剩产能全面完成,关闭退出了12座煤矿,而且全市13家燃煤电厂、5家钢铁企业、5家水泥熟料企业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5家焦化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1079家“散乱污”企业全部完成综合整治……
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对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长治作为重点区域大气、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的地方“上榜”。数字不断更迭,亮眼的成绩单不断刷新,长治这颗太行“明珠”,还将拥抱更多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