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24日讯 今日,记者从生态环境部2022年首场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1年,全国水质优良水体比例为84.9%,29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含州、盟)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十四五”开局之年,全国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良好开局。
“2021年,全国水质优良水体比例为84.9%,丧失使用功能的水体比例为1.2%。长江流域水质优良国控断面比例为97.1%,干流水质连续两年全线达到II类。黄河干流全线达到III类水质,90%以上的断面达到II类以上水质。长江经济带1064家工业园区全部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29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含州、盟)黑臭水体基本消除。”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水生态环境司司长张波在发布会上介绍道。
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
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小水电清理整改、“清废行动”、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工业园区污染治理,“长江大保护战略”提出以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整治力度之大、影响之深前所未有。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已发生转折性变化,“十四五”开局之前,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打得如何?
张波表示,截至2021年底,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的484个问题,已整改完成437个。加强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长江经济带11省市自然保护区发现整改问题点位2654个,已完成整改2374个。指导沿江省市全面开展尾矿库污染治理“回头看”,初步排查发现2100多个环境问题,正在推动边排查边整改。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直接投入超1.5万亿
“黑臭水体是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其实质是污水、垃圾直排环境的问题。任何一个城市,不管你外表多么光鲜,只要还有黑臭水体,就说明你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不合格。”张波说,“‘十三五’期间,打赢、打好黑臭水体攻坚战是七个标志性战役之一。”
据介绍,2021年全国29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含州、盟)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有力促进了城市品质提升和人居环境改善,提升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十三五”期间,地级及以上城市新建污水管网9.9万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088万吨/日,据估算,用于黑臭水体整治的直接投资约1.5万亿元。
“但是工作进展不平衡,一些地方重视不够,做事情花架子多、实工少,还有一些地方经济政策不到位,使得污水收集处理设施长效机制很难建立起来。”张波表示,“生态环境部在5个省份11个典型县级城市调研基础上,研究制定《“十四五”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行动方案》,配合住建部编制《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强化日常督查和抽查,对发现的完成治理黑臭水体‘返黑返臭’等问题,及时反馈相关省份,督促继续开展整治。”
饮用水水源保护水平提升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是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的污染防治攻坚战“七大标志性战役”之一。
2021年,生态环境部明确了1342个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清单和考核目标,提升规范化建设水平。推动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完成19132个乡镇级水源保护区划定。评估3645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更新4.78万个乡镇及以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信息。联合印发《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四五”规划》,支持服务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
在重点湖库水生态保护修复方面,生态环境部修订《重点湖库水华预警工作机制》,指导地方及时稳妥做好太湖、滇池、洱海等水华防控工作。出台《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技术指南》《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指南》等技术文件。(中国经济网 记者杨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