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加持 “中国桑黄之都”谋突破
发布时间:2024-08-05 21:22:39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admin  点击:1953次

7月30日,山东省邹城省级农高区管委会副主任肖炳连一行,驱车四小时赶到临清市,参加当天召开的2024年第一届黄河故道古桑园桑黄会议暨第一届金耳(临清)产业会议。

“邹城省级农高区是国内首个以食药用菌全产业链为主导产业的省级农高区”。肖炳连说,桑黄是中国传统的食药用菌,临清是“中国桑黄之都”,第一届黄河故道古桑园桑黄会议为大家带来不少启发。

当天,来自国内食药用菌行业的众多专家学者、行业代表等参会,共同探讨桑黄和金耳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临清市,种植户王红霞拿着结出桑黄的菌棒。  临清市委宣传部供图

科技赋能,桑黄产业链成形

桑黄,一种生长在桑树上的真菌,呈金黄色、扇面状。作为传统中药材,桑黄在中国已有2000余年药用历史。在与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眼中,桑黄的药用价值使其与冬虫夏草、人参鹿茸等名贵中药材齐名。

“研究成果表明,桑黄在防癌、抗癌、免疫调节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有着良好的市场潜力。”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在视频致辞中表示,临清黄河故道的桑树种植与桑黄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发展潜力巨大。

黄河故道是黄河改道后留下的河道。临清市境内的黄河故道长约70千米,总面积约13万亩。受邀参会的全国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齐扎拉表示,生长在黄河故道上的桑树群,成为临清市桑黄产业发展的宝贵资源。李玉院士也认为:“桑黄在黄河故道上形成了一个崭新的产业,标志着中国食药用菌产业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正在临清诞生。”

颜色呈现金黄色,形似人脑的金耳是临清打造的另一张名片。

在临清市新华路街道,小小的金耳已住进了“黄金屋”。所谓“黄金屋”,是指外表金黄的密封式方舱。新华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朱亮表示,新建的智慧方舱采用新一代的智能化控制系统,对方舱内新风、温度、湿度、光照等设备的运行进行智慧控制,通过计算机数据交互,智能感知环境、气象数据,自动调节生长所需的光照、水肥、养分、二氧化碳及土壤温湿度等,确保金耳生长良好。

“科技为农业生产装上‘智慧大脑’,是农业稳产增产的新质生产力。”朱亮表示。

“桑黄茶不仅好喝,还活血护肝,降低血糖。”临清清源正本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荣祥向记者介绍,他们打造出桑黄产业链,推动桑黄茶、桑黄粉、桑黄咖啡、中药饮片等产品的不断迭代升级。

 “桑黄和金耳产业已成为临清市的特色优势产业,当地逐步形成集菌种选育、人工栽培、产品研发、全域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态势。”齐扎拉表示,临清应集合各方面的优势,将品牌继续做强、做大、做优。

挖掘价值,打造桑黄知名品牌

“当前制约我国桑黄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我们该如何解决?”这是本次会议高端对话环节设置的话题,也指向了临清桑黄产业面临的挑战之一。对此,专家们有话要说。

“相较于药用,桑黄食品或可成为行业发展的‘敲门砖’。” 这是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郭良栋的观点,他表示,从桑黄的口感以及功效来讲,它是最容易和食品结合的菌物。作为食品进入市场,能迅速扩展其知名度,而且药食同源,也不影响其药用价值的发挥。

“相比灵芝、虫草,桑黄的知名度还不够高。时下我们应重点做好桑黄药用、食用价值的普及。”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谭琦认为,地处黄河故道的临清市,拥有古桑树群2540亩,桑树总量达2万余株,最为古老的桑树树龄1200年以上,是天然的优质菌种库。他建议,在桑黄产业发展中,临清市可着力打造“黄河故道古桑园”品牌。

目前,让植物、动物、菌物实现“三物”循环生产的食用菌产业迎来产业发展新机遇。李玉院士认为,“食用菌+科普教育”“食用菌+旅游+文化创意”“食用菌+药膳饮食+康养”等,将成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当天,山东省黄河故道院士专家临清桑黄科研院、中国菌物学会黄河故道桑黄产业研究院正式揭牌。此外,现场还发布了金耳刺身、葱烧金耳、锅包金耳等15道与金耳相关的“人气菜品”。

据了解,临清每年可采摘野生桑黄1500公斤,人工桑黄种植面积2200亩,年产桑黄330吨。为做好桑黄产品精深加工,当地研发中药饮片、桑黄功能性食品等产品,年产桑黄中药饮片30吨,占中国市场的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