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共同体。吴文化是最早进入这个共同体的文化之一,其核心就是泰伯精神,即礼让仁孝、至德守信的高贵品质和躬耕为民、开拓进取的高尚精神。
位于江苏省新吴区梅村街道的泰伯庙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祭念的是被孔子誉为“至德”的泰伯。为了让孩子们能更直观、真切地感受到泰伯精神,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面向全体,知行合一”的教育质量观,新吴区教育局牵头并联合各部门,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教育理念开展研学旅行,为广大中小学生搭建了一个近身体悟、亲身实践的文化体验平台;为孩子们提供“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学习机会,培养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爱学习、爱生活”的美好情操,“话说泰伯”研学基地也由此应运而生。
行走中陶冶了情操
文以化人、文以载道,吴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早已融入进吴地人民的骨血,成为吴地人民锐意进取、砥砺前行的内驱动力。
2020年7月18日、19日,“话说泰伯”迎来了第一批行走课堂的孩子们,在家长的带领下他们认真听取泰伯庙讲解员的解说。泰伯来到这里之后,融入进当地的文化,断发文身,同时也将先进的中原文化教给当地人。他带领人民开凿伯渎河,发展江南经济,实现了文化的大飞跃、大进步。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听着泰伯的故事,一路走进泰伯庙,同时也感受到了两千多年前这片大地上曾上演的历史。
同学们在了解泰伯和泰伯庙的知识
走进泰伯庙,就走进了历史长河。孩子们在感知吴文化的过程中,也对先人们开拓创新,诚实守信等精神有了较深的感悟。
行走中丰富了知识
同学们认真听取历史知识
在听讲解的过程中,孩子们都极其认真,有的还会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有的会拿出小本子来记录听到的内容。讲解员也热情的为他们解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讲解员还会提起课堂上老师讲过的诗、历史上的名人、一些历史知识等,又以故事的方式让他们记住发生在吴地历史上的典故,或以提问来帮助他们加深记忆。通过这次行走及讲解员生动的描绘,孩子们都更深入地了解了泰伯精神、吴地起源以及吴地文化,了解了无锡的城市精神。本次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内容,增加了他们的家乡自豪感。
行走中培养了兴趣
同学们在泰伯宅故井参与互动
实地学习感受泰伯精神,就是发挥身教、境教的力量。泰伯精神就是三让王位的礼让精神,是中华文化与江南文化并存的包容精神,是开凿伯渎河的开拓精神,是发展江南经济的创新精神。它是吴文化的精神标识,丰厚滋润着吴地的发展壮大。无论是泰伯奔吴,还是三让王位,亦或是季札挂剑等典故,都让孩子们对博大精深的吴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促发了他们遨游知识的海洋,学好、学精课堂知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孩子们的成长道路还很长,学习时间还很多。但知识不只来自于教室。世界那么大,要去看看。这种知行合一的学习方式,比书本更鲜活,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它更是开阔眼界,促进交流,提升素质,增强才干的成长之旅。(供稿:崔寿伟 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