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赏《阅读时代》说藏书
发布时间:2020-07-02 05:39:00  来源:市场报网络版  作者:杨晓冉  点击:238次

去年,我在邮局订阅了一份《阅读时代》杂志,休闲时常常翻阅,收获很多心得。《阅读时代》引导人们回归纸质阅读,打造全社会的书香氛围,办刊方向值得肯定。《阅读时代》不花哨、不追求奇异,它以清新自然的面貌,不断推出润泽心灵的文章,唤起更多人的读书热情。它力图打造一座精神家园,安放读友疲倦的心。由它,我想到了自己藏书与借书给人的经历……

我心目中的藏书家是民国时期的刘承干、傅增湘、周叔弢等人,他们爱书、懂书、护书的轶事,我曾有耳闻。他们手中多是珍本和善本,而我,虽然有些古书,却是改革开放后出版的影印本、排印本。

我曾见过一张郑渊洁书房的照片,他身后的书柜直达壁顶,里面全是书籍。据我了解,他的书籍领域包揽古今中外。而我自己的书房算不上很大,但也有近七千册书刊。每当我坐在书房打开书本,就好像到了一个友人的家串门,我们热烈交流,常常碰撞出很多的启迪与智慧。书房是一个净化器,不断“淘洗”心灵的尘垢,书房又是沙漠里的甘泉,可以让我这个“旅人”满饮解渴。

威尔逊说,书籍是通过心灵察看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那这个房间的主人一定是浅薄的。书房,是一个人最隐秘的读书空间,可以暂时平息阅读者的爱恨情仇,令时间的蝇营狗苟消失无踪,还可以开阔拓展阅读者的格局甚至事业。自古以来,书房是读书人精神上的“宫殿”,是读书人生命质量的提升器。

我的家在小城的南部,有一段时间住在熙熙攘攘的菜场附近,后来搬到了一处静谧的地方,现在搬到了武昌。但不管住在哪里,不管通过窗外看到的是桂木还是香樟树,我依然还有书房、还在读书,还有用书堆砌成的“书城”。

 我最喜欢在下雨天看书,那时,雨点拍打窗着玻璃,我便坐下来,泡一杯枸杞菊花茶,翻看一本明清小品,享受退休时光的精致与恬淡。我不知道古时隐居在深山老林的隐士、僧人有怎样的阅读心路,但我以为,只要拥有纯粹的对文学的爱,就会让人的灵魂清醒,不会在物欲横流的世间迷失。

我除了读书,还喜欢结交各种各样的友人。只要我在家,几乎每天都有人来做客。他们进了我的书房,往往很随意,不是抽书看,便是翘着二郎腿与我聊天。

因我略有藏书,曾有人“慕名而来”,说要看看,有什么好书便出钱买。他来看书,我又不好意思开口“驱逐”,便随他选书,我则在书桌前写稿或者阅读。等我从桌上抬起头,才知道这个人不见了,随他不见的还有几本五十年代的《人民文学》杂志。那个人假借看书或者买书的名义,实际上却是来偷书的。因此,每次听到友人说要借书的时候,我便如临大敌,心都提到嗓子眼了。我知道,很多时候,书被借出就还日无期,但除了非常珍贵的书刊,一般的书籍,我还是会出借。每次我都想,希望借阅者不要弄损纸张,及时归还。这种感受,估计喜欢藏书的人都有。

image.png

去年,我清理了一下藏书,发现有六分之一被人借出了,至今无人归还,我有些无可奈何。而后,我便将书房封闭起来,除了我自己,不再允许任何人进入。

2000年以后,我出过几本书,大多是议论文,写起来需要很多资料佐证。虽然我不如钱钟书博闻强识,但只要读过的书,会多少有一点印象。譬如我写评论五代汉高祖刘知远的长文,需要引用《旧五代史》里几句重要的话,会根据记忆,去某个书柜里翻寻。后来才意识到,书曾被借走了,但因为借书者太多了,回忆不起是谁借走了。好在我写文章事先列了提纲,而且早就练成了“随便坐下来便可以写”的功夫,因此文章“暂停”不会给我带来很大的损失。但在这之后,我要花大量时间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才能勉强得到自己想要的。

不妨说一下,其实我有点洁癖,虽然没有达到元人倪瓒那种“极端”的程度,但亦很爱惜书籍,见不得书籍被折坏、被涂鸦。书籍收藏多了,便会有了一定的赏鉴力,对于纸张、装帧、排版均会很“挑剔”。我喜欢拿着素净的书籍,那样心情都会跟着明朗。看着这样的书籍,如同与衣冠楚楚的熟人对话,感觉轻松与高雅。

但现实是,别人还来的书,往往封面有油渍,内页变皱了、变脏了,好像从垃圾桶里“淘出来”的。有时,别人还来的书还不是很脏,但是你打开看,会见到里面的眉批或者其它符号。但受经济的局限,我不可能扔了,再去买一本相同的回来。 有时,我怒问这些人:“怎么不爱惜书籍?”他们反而说:“这有什么,值得这么计较吗?——你不也是多次撕书、烧书吗?”我说:“我扔掉、撕掉、烧掉的书,都是不要的垃圾书。留下来的好书,借给你们看,你们又不爱惜。”

有些人的记性很不好,借了我的书,从来不知道归还,时间长了,还以为是自己的。有一次,一个友人向我借了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他看了又借给别人,之后别人又借给别人,多次转借,连他都不知道“转”到哪儿了。

五年前,我去寻访一位友人,见到他书桌上摊着一部《使西纪程》,十分眼熟,翻到扉页,有我自己的印章,才知道是我的书,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被他借走了。他见我看得滋滋有味,于是笑道:“拿去看!”我这人很率真,翻到扉页,指着我的印章道:“本来就是我的书,你看这印章!”他倒不好意思了:“我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找你借的了……”类似的事情,不是孤例。

有些书,上面写有我的心得体会,被借走后,一去不复返,时间久了,竟然不知道找谁索要。有的人说:“你的书那么多,还在乎丢几本书?”我说:“这些书,是我思索探寻道路上的坐标,失掉了它们,我便有些茫然不知归路了。”丢掉了雨伞,可以去买,但丢掉带有自己体温的书籍,那种痛,不亚于丢了自己心爱的孩子。

 

image.png

由此,我想到了本地的一家私人小图书馆。主人是一位精神矍铄的退休校长,他藏书宏富、愿意出借,但不管是谁, 借走书必须放几十元押金,而且还要登记,写上借阅者姓名、地址、手机号、身份证号、亲友的电话。有这样一个大簿子,查起来很方便。倘使超过了借阅时间,他会打电话给借阅者,让他归还书籍,好让更多的人翻阅。

他从来没有说自己是藏书家,但我却认为他是一个会管理的藏书家、乐于与别人分享的藏书家。  

现在很多人很浮躁,不爱读书、藏书,更别说去图书馆借书看了。有时,我会担忧百年之后,这一屋子的书会不会换了主人。其实,书籍与钞票一样,聚聚散散,散散聚聚,不可能永远被某一个人所拥有,每一个人都只是书籍的管理员而已。

一个爱书人,往往以兴趣为动力。构建书籍王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耗费大量的精力。其间,还必须做到无怨无悔、爬罗剔抉、孜孜矻矻、求真求美。那些“追逐”书籍的经历,从看到读、到藏,每一段过程,说起来是五味杂陈。

我做不到随意买下自己喜欢的书,而不去计较价钱。每遇好书,总是在书摊前软磨硬泡,目的是以最少的钱买最好的书,但有时成功、有时失败。现在是全民阅读时代,网路快速发展,但看书的人少了一些,但我还是坚持阅读纸质书、报纸、杂志,或许是心中不变的阅读情结罢。

不过,我们能遇见自己喜欢的书,便要珍惜,要让书籍的芸香在鼻尖萦绕更久,让思维的动车跑的更快!

安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