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淅川:“四集中”保障特困群众同步小康
护工正在帮助杨金旺做康复。张世峰/摄
“住在这里,衣服有人洗,吃饭有人做,生病有人照料……政府每月补贴2200元,一分钱都不用花,媳妇也能放心打工挣钱,真是做梦都没想到能有这样的好生活!”近日,在河南省淅川县旭康养老服务中心,杨金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
护工正在为杨金旺剪指甲。张世峰/摄
杨金旺是淅川县上集镇陈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因病瘫痪,生活无法自理。妻子既要看护病床上的他,又要照顾两个小孩上学,一家四口艰难度日。令人欣慰的是,淅川县对特困群众实施兜底保障、实现同步小康的“四集中”系列举措让杨金旺的生活出现转机。
今年初,民政部提出实施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等一系列举措,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工作。淅川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河南省深度贫困县,今年2月脱贫后,仍有5537人生活在贫困线之下,且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为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高质量脱贫,淅川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向脱贫“硬骨头”发起总攻,紧盯全县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中无自理能力、半自理能力和高龄独居分散特困供养人员等特殊贫困群体,采取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社会福利机构集中托养、卫生机构集中治疗康复、村级幸福大院集中托管的“四集中”兜底保障模式,高位部属、整合资源、精准施策,让贫困群众老有所养、弱有所扶、病有所医。
高位部属,筑牢兜底保障责任墙。为打好这场“攻坚战”,淅川县成立脱贫攻坚“四集中”兜底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实施方案,建立工作台账,明确工作职责,确立牵头部门,由县领导亲自坐镇指挥,抽调民政局、扶贫办、残联、卫健委、医保局、公安局等单位骨干人员专题办公,层层推进、步步落实。按照“县负总责,乡(镇)抓落实”的原则,上下联动、统筹部属、合理布局、一体推进,确保“四集中”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成立5个督导组,以听取汇报、查看资料、入户抽查、暗访调查等方式,深入农村、探访群众、查建设进度、看配套设施,及时发现问题,全面销号解决,确保每日有进度,每周有成效。截至目前,该县已对8361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体进行逐人见面,将符合集中需求保障的人员顺利办理入住。
金河镇敬老院的工作人员正在给孤寡老人过生日。张海燕/摄
整合资源,补齐兜底保障软弱项。为补齐兜底保障基础设施短板,该县积极整合县内敬老院、民办养老机构、危房改造集中安置点、闲置村部、校舍、厂房等场地,高标准建设敬老院、康复托养中心、村级幸福大院等,完善“住、医、管、护”一体化保障体系。为提高兜底保障水平,该县加大财政投入,有效整合民政、医疗等社会保障资金,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对符合新建、改扩建要求的敬老院、村级幸福大院、社会养老机构、医疗康复机构分别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目前,淅川县已建成3个县级托养中心、联系社会养老机构3家,各乡镇均配套敬老院及村级幸福大院,累计可提供床位3000余个、服务岗位350个,可解决1000多个家庭因病因残导致家庭难以脱贫的问题。
旭康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们正在举办大合唱比赛。张世峰/摄
精准施策,织密兜底保障防护网。兜底保障体现着淅川的施政温度。该县积极落实“四集中”模式,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自理能力、半自理能力、和无自理能力的分散特困供养人员在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对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中有自理能力、半自理能力的孤寡老人、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和分散特困供养人员等实行村级幸福大院就近托管,在上集镇大坪村,32名特困群众全部入住幸福大院,开启新生活;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重度残疾、重度智力障碍等无自理能力人员在社会福利(养老)机构集中托养;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重度精神病患者、重度残疾、病情稳定的重病患者等半自理、无自理能力人员,依托医疗机构集中康复,各乡镇在征求当事人及法定赡养人(监护人)意愿的基础上,精准对照,因人而异、分类施策,确保脱贫路上一个都不掉队。该县创新精神病院医养结合模式,实行财政兜底,药费全免,生活补贴,有奖监护,人人投保,切实做到应管尽管、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应保尽保。2016年以来,该县精神病犯罪降至为零。
金河镇敬老院内,老人们正在锻炼身体。张海燕/摄
托养一个人,幸福一群人。截至目前,淅川县已确定集中供托养对象1988人,贫困群众正逐步实现老有所养、弱有所扶、病有所医。(郭梦基 石雪帆 杨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