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在测量油菜株高。 |
苏丹(右一)在指导村民打药。 |
苏丹(中)在指导村民进行小麦扬花期田间管理。 |
薛丽娜(右二)在田间指导村民。 |
薛丽娜(右一)指导村民使用无人机喷洒农药。 |
薛丽娜(右)和村民查看小麦长势。 |
倪闯(左一)在向村民传授养鱼技术。 |
培育中的鱼苗。 |
倪闯在查看鱼卵培育情况。 |
重庆网联淡水鱼养殖场俯瞰。 |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付出了艰辛努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老百姓丰衣足食作出了重要贡献,功不可没。”“要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把种粮大户组织起来,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
扎根乡村沃土,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智慧化”养殖,让养殖业越来越有奔头;送技上门,助力粮食稳产增产……大量青年农业科技人才在广袤乡村埋头苦干、奋勇前行,展现积极作为,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本版聚焦三位青年,展现他们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的生动场景,讲述他们在推进农业强国建设中绽放青春风采的动人故事。
——编 者
农技推广员苏丹——
“帮乡亲们种好粮、多打粮”
本报记者 原韬雄
“你看麦子现在长势怎么样?”“要不要叶面喷肥,怎么管理?”陕西西安市临潼区油槐街道的种粮大户马于川,正在向专程赶来的临潼区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农技推广员苏丹咨询小麦的田间管理问题。
“你看,小麦已经抽穗,进入了抽穗扬花期,这个时期就要做好田间病虫监测防治和‘一喷三防’工作。”苏丹一边仔细查看墒情、苗情、病虫害发生情况,一边跟马于川说。
4月下旬,临潼区50余万亩小麦已进入抽穗扬花期,此时正是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危害高峰期,很多像苏丹这样的农技人员活跃在田间地头查看苗情、监测病虫害,研判病虫害发生趋势、指导农户及时合理开展防治,做好“一喷三防”工作。
“小麦扬花期管理得好坏,直接关系到产量和品质。”苏丹说,由于前期降雨多,目前土壤墒情适宜,小麦长势良好。抽穗至灌浆期是小麦多种病虫害集中发生的阶段,更需要农技人员对小麦种植户提供精准的技术指导,因时、因地、因苗提出具体技术建议,为夏粮丰收提供技术支撑。
“我从事农技推广工作10多年了,已经习惯了和泥土打交道,希望帮乡亲们种好粮、多打粮。”出于对农业的热爱,2013年6月,苏丹从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农村,奔走在田间地头。“国家正在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我相信年轻人大有可为。”苏丹说。
新型职业农民薛丽娜——
“靠科学种田,凭技术增收”
本报记者 李 蕊
谷苗青青,随风摇曳。一个女青年沿着田垄走来,扎个马尾辫,两鬓的碎发利落地拢在耳后,皮肤黑里透红,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
薛丽娜从小生在地里、长在地里,刨过地、打过场。2008年,薛丽娜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山东泰安市岱岳区马庄镇,成了一名新型职业农民。
乡亲们不理解:“好不容易考上大学,怎么又回来了?”薛丽娜有自己的想法:“发挥自己所学,带领乡亲们科学种田。”
马庄镇地势平坦,种地的农民不少,可农田零零散散,效益偏低。于是,薛丽娜跟乡亲们一起成立了合作社,走规模化种植的路子。
薛丽娜扎在田间地头,边干边学,购良种、置农机、学技术……手上磨出了血泡,一碰,疼得直咧嘴,可她心里甜滋滋:“一年里最开心的事有两样,一是看到嫩芽破土,二是看到粮食丰收。”
“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薛丽娜介绍,目前,合作社已有社员268户,经营土地1300余亩,每年社会化服务面积达10万亩次,惠及近1.5万户农户。
“一个老乡跟我说,只要在地里看到我,他们就觉得心里有谱儿,我打心底里高兴。”薛丽娜笑着说,“未来,我会把农田作为成就梦想的沃土,靠科学种田,凭技术增收。”
农民技术员倪闯——
“用上新技术,走上致富路”
本报记者 王欣悦
从重庆主城区一路向南,一个以“渔业”为主的村庄——巴南区惠民街道沙井村,掩映在山水之间。村子中大大小小的鱼塘,在微风吹拂下泛起粼粼波光,不时有鱼儿探出水面。
“养鱼是个技术活儿。”一大早,农民技术员倪闯便在重庆网联淡水鱼养殖场忙碌开了,他一边为鱼儿喂食,一边仔细观察鱼儿状态。2009年,倪闯办起了鱼苗培育基地,凭借一手好技术,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养鱼能手。在相关部门支持下,倪闯每年都会定期对村民进行技术培训,还经常到其他养殖场进行技术指导。
2022年,利用新的技术和资源,倪闯建起占地600平方米的智慧育苗工厂。“智慧工厂能自动监测水温、溶氧量、pH值等,让鱼苗长得更好更健康,不仅育苗时间提前,而且价格卖得更高、销量也更好。”倪闯说,“今年1月份,我们的鱼苗单价比市场平均价格高出不少,这得益于新技术的运用。”
在倪闯带动下,全村100多户村民开始了智慧化养殖。前些年,倪闯鼓励村民张老幺养鲫鱼,并为他免费提供鱼苗,传授养鱼技术。4年时间下来,张老幺不仅把之前的欠款都还上了,还添置不少新设备,实现了增收致富。
如今,村里的养鱼产业越做越红火,组织成立了渔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不仅为社员免费提供技术指导,还以成本价为社员提供鱼苗。村里每年渔业收入达2600万元以上。“我的愿望是让乡亲们都能科学养鱼,用上新技术,走上致富路。”倪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