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华歌代表:丹江边的这个小山村,承载着不朽的移民精神
发布时间:2020-05-27 02:20:00  来源:市场报网络版  作者:杨晓冉  点击:264次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廖华歌在全国两会上再次关注南水北调移民精神,聚焦移民精神的一个小山村,并提交建议: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弘扬传承移民精神。

“丹江岸边的这个小山村,承载着不朽的移民精神。”廖华歌说。

廖华歌关注的这个小山村叫鱼关,它位于南水北调中线源头丹江口水库河南一侧的临江山。

2009年,因处中线调水的172米水位线以下,800多位鱼关村民离开世代生活的村落,以移民的身份在200余公里外的陌生土地上开始新生活。像鱼关人一样,从1959年丹江口大坝修建到2014年中线工程通水,55年间,鱼关村所在的淅川县有近40万移民,响应国家号召,为了清水北送迁往异地他乡。

人搬走了,却留下了一泓“忠诚奉献”的上善之水,一种“大爱报国”的移民精神。

从2010年开始,由南阳市文化界发起,众多作家、艺术家、企业家、爱心人士参与,旨在保护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而栽植“南水北调移民纪念林”的行动在鱼关村展开。经过10年的栽种,使如今的鱼关已树如伞盖、花似云簇,水净如镜。

现在的鱼关,既是一座用真山真水一树一花建起的生态公园,更是一座见证中线历史、镌刻移民精神的生动课堂。鱼关村纪念亭(碑)、移民广场、移民纪念林、移民丰碑、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南阳市移民教育培训基地、中国报告文学南阳创作研究基地、中共淅川第一支部纪念馆……一一坐落在鱼关的青山绿水间。

花岗岩巨石打造的移民丰碑,每座长8米高2米重20余吨,共56座,镌刻着16.59万移民的姓名。每个乡(镇)名、村名、组名、人名,都不仅仅只是一个名字,背后都流淌着悲欢故事和奉献赞歌。

鱼关村已成为全国第一个由民间策划、组织、实施,在移民村旧址上建起的集南水北调移民精神发掘传承、移民精神教育培训、移民文艺作品创作为一体的文化传承创新园区。鱼关村的双馆(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中共淅川第一支部纪念馆)、两基地(南阳市移民教育培训基地、中国报告文学南阳创作研究基地),已成为全南阳市“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移民精神教育培训、党员主题党日活动以及文艺工作者、大中专院校、中小学师生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首选阵地,在全省乃至全国呈现出意义重大、特色鲜明的展馆教育和活动品牌服务。

2014年1月,南阳市委宣传部授其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年10月,南阳市移民局在此设立全市移民教育培训基地;2019年9月,南阳市直机关工委在此设立市直机关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南阳农业职业学院在此设立教育实践基地;同年12月被中共淅川县委党校、南水北调干部学院命名为现场教学点。

2014年12月12日,中线工程通水,完成了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夙愿,北京、天津人民喝上了清澈甘甜的丹江水。目前鱼关村作为移民精神的地标和教育基地已经初具规模。

经过10年的努力,鱼关村已在移民历史、移民文化、移民精神、移民教育上呈现出一定的层次和成效,更好地推进了乡村文化振兴,弘扬传承移民精神,为家国守源头,为百姓留丰碑。

廖华歌领衔15名人大代表建议,希望相关部门能从国家层面,对鱼关这一南水北调精神地标、移民精神发源地、库区移民心灵家园,尽可能给予一定的协调支持和配套帮助。一、打通从丹江、师岗高速口到鱼关的快速道路,缩短车程时间。二、修建一座移民精神剧院,上演移民历史剧,并对现有移民景观加以提升。三、整合资源,把鱼关村纳入南水北调干部学院统筹管理,使移民精神真正起到教育培训作用且得以挖掘、弘扬与传承。

(郭梦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