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财经:国家账本的钱,要花在这些“紧要处”
——专访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
李丽辉 曲哲涵
预算报告作为国家账本,在两会上如期亮相,备受社会关注。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提质增效,各项支出务必精打细算,一定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一定要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有真真切切的感受。
今年的“国家账本”有哪些亮点?财政支出的重点有哪些?这些钱能不能花到刀刃上和紧要处?麻辣财经专访了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一起来听听他的看法。
一问:今年的“国家账本”有哪些亮点?财政钱紧怎么解决?
张连起:预算报告最大的亮点,就是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一方面,体现更加积极取向,强化逆周期调节,加大财政政策对冲力度,稳住经济基本盘,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另一方面,大力提质增效,该减的税减下去,该降的费降到底,该压的支出压到底,把钱用在刀刃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最大限度下沉财力。
受疫情影响,今年前4个月,全国财政收入同比下降14.5%。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加大财政政策力度,明确释放积极信号。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三支利箭”力度空前。
赤字率安排从2.8%提高到3.6%,赤字额为3.76万亿元;发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元。这“三支利箭”筹集的资金,大数是8.5万亿元。增加财力的目的,就是要对冲疫情造成的不利影响,真正发挥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在“两个百年”历史目标的交汇点上,更好发挥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历史上少有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尽管我国疫情控制取得战略性成果,但国际疫情仍在扩散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导致我国外部风险不断加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今年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主要宏观经济指标都出现了明显下滑,经济运行面临阶段性重大挑战。
世界经济衰退已难以避免,而我国外贸依存度仍超过30%,不可避免地对我国经济产生影响。从国内看,疫情对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造成影响,投资、消费需求快速回落,工业运行受到冲击,服务业特别是生活性服务业受疫情冲击最大。重点群体就业压力有所上升,居民增收难度加大。
这个时候要扩大内需和稳定经济,财政政策必须要更加积极有为。从全球历次危机的经验教训看,正确的危机应对措施是先通过货币政策放松缓解流动性危机,再通过财政政策扩大需求走出衰退。财政政策对于扩大有效需求,效果更为明显。
二问:“三箭齐发”筹集了几万亿资金,支出的重点有哪些?
张连起: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重点是大力提质增效,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紧扣决胜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目标任务。其中,就业优先和脱贫攻坚,将成为全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稳”是基础,“保”是底线。越是不确定性增加,“保”的意义就更大。
“六保”针对的都是当前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是直面和克服困难挑战的底线思维。保住了就业、基本民生和市场主体,就有收入,就会拉动消费、扩大市场需求。守住“保”这一底线,就稳住经济基本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在这方面,积极的财政政策,发力正当时。
——保居民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统筹用好就业补助资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调整和加快使用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支持企业稳定现有就业岗位,支持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加强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服务,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
——保基本民生。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进一步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力度,重点向深度贫困地区和受疫情影响较重的地区倾斜。扎实推进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政策,加快建立健全防止返贫机制,全力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
——保市场主体。重点支持中小微企业和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产业纾困和发展。常言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中小企业解决了绝大部分就业,稳住了中小企业,对稳定就业至关重要。现在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面临活下去的困难,要不折不扣落实落细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措施。
“六保”中还有一项,就是保基层运转。《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财政赤字规模新增的1万亿元,与发行抗疫特别国债的1万亿元,这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确保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达民生领域。这样的支持力度非常大,也是财政政策更加有为的体现。
三问:中小企业数量庞大,受疫情冲击严重,这一市场主体该怎么保?
张连起:保市场主体,减税降费是“重头戏”。2019年,我国减税降费2.36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2020年,减税降费预计是2.5万亿元,将再次刷新纪录。
据测算,减税降费政策拉动2019年当年GDP增长0.8个百分点,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5个百分点,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个百分点,为保持经济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效果正在逐步显现。
疫情发生以来,我国进一步出台有温度、有力度、阶段性的助企纾困政策,加快推动各类企业复工复产达产和经济社会恢复正常运行。多项减税降费政策相继出台,呈现出“四个聚焦”:聚焦支持疫情防控工作、聚焦减轻企业社保费负担、聚焦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聚焦稳外贸扩内需。
通过制度性安排和阶段性政策并举,重点减轻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困难行业企业税费负担。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适当延长前期出台的部分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的执行期限。减免国有房产租金,鼓励各类业主减免或缓收房租。政府性融资担保行业减半收费,将综合融资担保费率降至1%以下。
一系列政策措施优惠力度大、受益范围广,有力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帮助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近年来,我国出台的减税降费措施是制度性、持续性的,比如增值税改革、企业所得税改革等,叠加累积效应很大,企业减负会越来越明显。在此基础上,新政策的出台给企业带来更多减税红利。
四问:今年政府发债力度这么大,如何防范财政风险?
张连起: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局部地区风险隐患不容忽视,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规范管理。开前门要更大,堵后门要更严,疏堵结合,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攻坚战。
一是开好合法合规举债“前门”。适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分地区地方政府债务限额,适当增加专项债券规模,支持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建设。
二是完善专项债券管理,做好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及配套融资工作,支持地方发挥专项债券资金效益,引导地方精准聚焦党中央、国务院明确的使用方向和重点领域,督促地方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形成对经济的有效拉动。
三是坚决堵住违法违规举债“后门”,严禁地方政府以各种名义违法违规或变相举债。采取综合性措施,支持地方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新增专项债券资金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严禁用于发放工资、单位运行经费、发放养老金、支付利息等,严禁用于置换债务以及商业化运作的产业项目、企业补贴等。
四是持续推进信息公开,强化监督问责。大力推进地方政府债务“阳光化”,更好发挥社会公众对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的监督作用。对地方政府、金融机构违法违规融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做到终身问责,倒查责任。
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做到花钱要问效,有效多安排、低效多压减、无效必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