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经济发展不能突破环境底线
发布时间:2021-10-13 01:47:10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程维嘉  点击:6203次

◆程维嘉

第二轮第四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日前已全面完成进驻工作。在本轮督察集中公开通报的四批典型案例中,曝光了一些怪现象:在眉山市黑龙滩水库周边,违法开发的房地产向居民饮用水水源地争地盘;济宁市早已关停的废弃矿山悄然“复活”;菏泽市整治过的黑臭水体频频返臭;广东省一些出海水道内白天没有异样,但到了晚上非法洗砂洗泥作业热火朝天……

由于种种环境问题,有关政府和部门被督察一一点名。对于一些地方和部门而言,能挣钱的“两高”项目、矿山、采砂、挖山采石屡禁不止,而取缔小水电、整治垃圾填埋场、处理黑臭水体问题、生态修复这些看似既不能挣钱还要花钱的事项就不上心,背后是因为一个“利”字。有经济利益的项目就积极推进,没有经济利益的工程就消极拖延,使得不少直接关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环境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政府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在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进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一些地方和部门不仅没有及时制止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还受利益驱使打起了“小算盘”。在报方案、写说明、做审批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给违规项目“开绿灯”。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不仅会给环境民生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违法违规行为还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这曾是很多地方快速发展的成功“秘诀”。重视经济发展无可厚非,但是唯经济利益至上的发展观则是舍本逐末。政府创造的环境不只是政策环境、营商环境,更包括生态环境。企业创造的财富,不只要含金量,更要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提高“含绿量”。政府和部门对一个地方的发展负有主要责任,在决策和行政时应当守牢生态红线,把好发展底线,决不能被经济利益牵着鼻子走。

一些地方和部门被经济利益驱使,问题根源在于思想上想着“挣快钱”,没有真正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比如,济宁市矿山综合整治不力,对绿水青山就是青山银山的理念理解还不够深刻。眉山市在水源地违法开发房地产,贯彻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存在偏差,对黑龙滩水库的特殊重要地位认识不到位。通山县九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水电清理整改工作态度消极。实际上,并非经济发展这样的直接利益才是政绩,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更是为子孙后代造福。正是在思想上没有认识到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才会逆生态优先的路子而行,使地方发展的方向出现了错位。

让经济指路,并非是无路可走,而是没有找到发展的正确路径。比如,吉林省辽源市能耗双控工作不力,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态度不坚决。广东省清远市对生活垃圾处置重视不够、决心不足、办法不多,生活垃圾处理问题较多。其实,办法总比困难多,缺的是“啃硬骨头”的决心和攻坚克难的勇气。对于一些地方来说,去产能、调结构,犹如刮骨疗毒,痛是真的,习惯是很难改的,但是有些项目虽然一时得利,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机会成本巨大,从算长远账、算大账的角度来讲得不偿失。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只顾局部利益、忽略全局利益,只顾经济利益、忽视生态利益,如同涸泽而渔。只有全面拓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把良好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的经济优势,将发展的成果化作更大的责任和能力反哺绿水青山,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近年来,从秦岭北麓的违规别墅,到洞庭湖畔的超级矮围;从千岛湖饮用水保护区违规填湖,到青海木里煤田超采破坏植被,在山水草木、林田湖海的背后,往往牵扯着复杂的经济利益,暴露出一些地方严重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假作为等问题。要避免类似的教训重演,归根结底,就要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保护与发展不应对立博弈,而应相向而行。即使是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仍然要筑牢生态红线,守住环境底线。

注重经济发展不能突破环境底线,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自在人心。只有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