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波煤炭兼并重组来了,这次能催生几个巨无霸?
发布时间:2020-07-17 15:19:00  来源:中国能源报  作者:王雪梅  点击:314次

千呼万唤始出来,7月13日,山东省属企业改革工作推进暨干部大会在济南召开,正式宣布山东能源与兖矿集团联合重组方案,两家煤企合并的消息终于尘埃落定。按2019年财务数据测算,重组后的山东能源集团资产总额将达到6379亿元,营业收入达到6371亿元。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兖矿集团、山东能源集团以1.66亿吨、1.25亿吨在全国煤炭产量排名中位列第五、第六,双方重后的煤炭产量将达约2.91亿吨,超越中煤集团2.1亿吨,成为仅次于国家能源集团的中国第二大煤炭生产“巨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无论央企还是省属煤炭企业,兼并重组节奏不断加快。

 

文丨本报记者 武晓娟

 

减少同质竞争,实现优势互补

 

新山东能源集团定位为山东省能源产业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在巩固发展煤炭、煤电、煤化工三大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贸易三大新兴产业,加强科技创新,积极打造全球清洁能源供应商和世界一流能源企业。

 

“这是省级煤炭企业的横向合并,不但可以扩大企业规模、优化资源配置、减少同质竞争,而且两家企业部分产业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三江达(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成功认为。

 

他进一步分析指出,煤炭板块遍及华东、华北、西北、西南、海外等区域,产量将突破3亿吨,市场话语权进一步加大;有利于开拓省外资源,加快本部煤炭资源枯竭矿区开发向省外优质煤炭资源开发接续转移;同时,原来两家企业在智能化开采和绿色开采技术方面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有利于推动行业相关技术应用推广。煤化工板块,通过优化研发团队和相关资产结构,可进一步提升集团煤化工高端化、精细化水平。

 

此外,合并后,煤机板块有利于拓展非煤机装备制造业务,发力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方面,原山东能已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海装风电公司签署战略合作,着力布局国内外陆上、海上风电资源开发建设及风电和储能技术与装备产业发展,并布局氢能源产业,培育发展氢能源燃料电池,探索褐煤制氢技术;原兖矿建设新能源研发示范基地,布局氢能上下游产业,两者合并相关产业可以实现“协同”和“互补”。现代物流贸易本身就是两集团支柱产业之一和重要发展方向,新山东能源集团可充分利用两家产业布局、人才积累和山东省区位优势,加速打造引领行业的现代物流贸易企业。

 

从央企到地方,重组节奏加快

 

“步入消费平台期后,煤炭产量增长有限,煤炭企业增长空间在于本土之外,提高煤炭企业集中度,提升外向型竞争力是大趋势。”一位资深专家对记者表示。

 

2017年,12部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的意见》已经提出:“支持有条件的煤炭企业之间实施兼并重组。大力推进不同规模、不同区域、不同所有制、不同煤种的煤炭企业实施兼并重组,丰富产品种类,提升企业规模,扩大覆盖范围,创新经营机制,进一步提升煤炭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随着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煤炭企业兼并重组节奏不断加快。

 

根据能研智库不完全统计,央企层面,中煤集团、国家能源集团(原神华集团)、国新集团和诚通集团搭建央企煤炭资产整合平台,对华润集团、保利集团、国投公司、中铁资源公司等煤炭资产进行兼并重组,取得显著进展。

 

地方层面,2017年,靖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窑街煤电集团有限公司和甘肃省煤炭资源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合并成立甘肃能源化工投资集团有限公司;2018年7月,贵州四大国有煤矿企业原盘江矿务局、水城矿务局、六枝矿务局和林东矿务局,“合四为一”,组建盘江煤电集团;2018年11月,辽宁省能源产业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由9家省属国有企业组建而成;今年4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吸收合并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实施重组有关事宜的批复》,提出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对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吸收合并。

 

如何大而强,应关注“1+1>2”

 

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与上述地方煤企兼并重组相比,原兖矿和原山能,无论是业营收入、盈利能力还是涉及产业规模都占明显优势,新组建的山东能源集团通过自身产业横向或纵向整合后协同效应更强,更符合省内经济以及产业转型诉求。

 

新组建的山东能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希勇指出,两集团联合重组,要切实发挥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压舱石”、新旧动能转换“排头兵”、经济社会发展“顶梁柱”、国企倒计时改革“示范者”“四个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煤炭行业推行兼并重组已多年,“很多重组‘貌合神离’,大而不强。”上述人士指出,重组后企业需要关注怎样实现“1+1>2”,做好产业、资本和人员的“加减乘除”。

 

“有优势的产业,应注重如何依托现有技术、资金和人才优势,增强产业内及上下游的协同和互补,进一步提升技术研发水平,实现产业优势最大化;相对劣势产业,则应做好战略分析,通过‘补短板’实现部分产业提升,对于不具备竞争力的产业或未来发展方向黯淡的产业应有序退出。”他还建议,对于新兴发展产业,需要认真研判市场发展空间、自身发展优势以及技术迭代趋势,做好发展布局规划;资本投资方面,应充分利用国有资本投资平台优势,利用资本市场,更好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企业和人员管理方面,应优化组织结构,加快企业文化融和;同时做好产业和人员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