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要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核心在资源,关键看勘探,重点是通过风险勘探加快实现油气大发现大突破。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下称石勘院)风险勘探团队从零开始,历经十余年持续攻关,建立自主知识产权、满足中国石化需求的风险勘探领域和目标评价优选决策方法,指明有利勘探领域,优选出有利突破区带和目标,达到国际领先技术水平,助力中国石化破解资源瓶颈,获中国石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掌握中西部盆地“变形记”
以前,东部断陷盆地寻找油气是按照“选凹定带”的勘探思路,烃源岩和油气藏是“孪生兄弟”,找到了烃源岩基本就找到了油气藏。但是,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入,这样的“肥肉”差不多吃光了,必须拓展中西部勘探战场。
但是,中西部叠合盆地构造运动频繁,地层改造剧烈,如塔里木盆地就前后经历6次构造运动,成藏条件、油气性质、分布规律和东部完全不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高级专家、项目负责人闫相宾说:“要在这样历经沧桑、面目全非的盆地优选含油区带,必须采用完全不同的思维和方法。”
为此,团队从零起步,规划所、勘探所、无锡所、西北中心、非常规所、地球物理中心等多单位、多专业科研人员通力协作攻关。
团队首先还原盆地原来的样子,然后对盆地原型叠加改造过程进行追踪分析,明确成藏要素的演化及其组合,指出有利区带。自主研发的“原型控源、迭加控藏”技术方法将“成藏要素描述-动态过程刻画-油气分布预测”与叠合盆地的特点紧密结合,解决此类盆地资源分布、区带评价优选等关键问题。
利用“原型控源、迭加控藏”思路方法,团队优选出7大风险勘探领域、70个有利区带、已部署实施50个区带。与此同时,强化中国石化近、中期风险勘探科学布局,优选出川西山前、鄂南古生界等12个战略意义大、成藏研究有新认识、接替能力强的有利区带,开展攻关部署。
构建科学目标评价体系
石勘院专家、团队成员蔡利学说:“风险勘探就是由面到点、不断聚焦的过程,如果说区带优选是找到标靶,那么目标优选就是瞄准靶心,并最终用钻头一击命中。”
以前的钻探目标优选多采用定性分析方式,风险评估缺乏客观量化标准,新区战略价值不够重视,上钻的风险井到底怎么选、选哪些,缺乏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
为摸清国内外技术水平,团队开始各个油田调研,将国内外相关资料吃干榨尽。蔡利学深深记得,从河南油田到江汉油田调研要坐小船穿越丹江水库,漫天淫雨霏霏,江面雾气蒸腾,耳边只有小船“突突突”的马达声,一行人就这样坐了整整一天,“从骨子里体会到什么是烟波浩渺”。
团队还邀请国际知名公司 Rose & Associates专家前来授课,将四厚本英文技术方法熬更守夜翻译成中文,并在12家油田逐个举办培训班加强技术方法的理解应用。团队成员李军说:“那段时间经常和油田企业技术人员讨论到凌晨,因为是全新的东西,经常会有观念的冲突,需要不断沟通。”
团队从国外引入风险分析理念,结合中西部探区实际情况,对目标的烃源、储层空间、圈闭情况、保存条件等情况进行逐一分析,按照“木桶原理”找出油气发现的短板,综合判断风险情况,为决策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规划所所长、团队成员刘超英说:“风险勘探不是赌博勘探,必须对风险做到心里有数。”
团队在评价中还突出战略价值,注重寻找有战略导向的突破口,同时充分发挥专家作用,研发圈闭和预探井评价优选平台,建立“风险分析—战略价值”及特尔菲法相结合的风险目标评价优选方法体系,实现了不同地区不同领域风险目标统一优选和部署决策。
制定风险勘探行业标准
掌握了标准,就掌握了话语权。
在技术方法研发完善的同时,团队又将目光转向了流程标准的制定上。以前,由于缺乏风险勘探管理办法、流程、标准,造成风险目标战略引领性不足、目标评价不规范、钻井工程事故多。
为此,团队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并完善风险勘探管理程序,为风险勘探搭建了统一评价平台,编制完成《圈闭评价技术规范》《区带评价技术规范》等4项行业和企业标准,为风险勘探规范论证、有效运作奠定基础。项目申报专利15项,授权4件;获得1项软件著作权登记和1项专有技术认定。
按照研究院做好高参、贴近生产的要求,团队完成从“裁判员”到“运动员”的身份转变,不仅为各油田提报的风险井进行优选排序,同时提出自己的井位建议,打通生产“最后一公里”。
运用该方法对50个有利区带426个风险目标进行评价,优选出311个目标,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渤海湾等盆地部署钻探129口风险探井,已获工业油气流风险井32口,成功率28.6%,高于国内外同类野猫井15%到20%的水平,发现了桥东、川西、松南、皮山北等6个油气田,开辟了川西火山岩、巴楚等中西部新阵地,拓展了东部潜山、深洼岩性等增储空间,新增三级储量石油1.89亿吨、天然气1.06万亿方,为我国资源接替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程力沛 蔡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