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不能总让煤电做亏本生意
发布时间:2020-05-21 10:34:00  来源:中国能源报  作者:王雪梅  点击:371次

文丨本报评论员

 
 

煤电是目前我国电力系统的中流砥柱,且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将稳居“绝对主力”的位置。但目前行业亏损面已达50%的现实,毫无保留地揭示出行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正面临严峻挑战。

 

煤电行业大面积亏损并不是最近几年才有的事情,2008—2011年间,仅五大发电集团火电板块的亏损额累计就超过900亿元。2012—2016年,煤电经营业绩随着煤价的大幅下行而有所好转,但2017年至今,行业再次出现大面积亏损。考虑到煤电在当前电力系统中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长时间、大范围陷入经营困境显然有违常理。

 

究其原因,煤电的亏损一方面源于行业自身特性。煤电作为重资产行业,资产负债率水平极高,还款付息压力巨大;在“煤电顶牛”长期存在、环保政策不断趋严、度电利润连年下降、利用小时数持续降低的大环境下,煤电企业本就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

 

与此同时,煤电企业肩头还有额外的包袱。例如在北方供暖季,煤电机组既要尽全力辅助清洁能源消纳,又要保障居民供暖,不得不长时间低负荷运行,导致供电煤耗随之上升,同时还要警惕污染物排放超标。换言之,在实际运行中,煤电厂既履行了保障民生的义务,又为新能源消纳提供了辅助服务,但在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尚待完善的当下,电厂难以获得应有“补偿”,这成为电厂亏损的关键诱因之一。

 

事实上,火电厂甚至面临着“想关停却没法关停”的窘境。例如,一些服役时间不长的新电厂,性能优秀却因多种原因连年亏损,企业想要关停机组,做破产处理,但当地为保障供电安全,往往不允许其关停,煤电企业只能被迫亏本运行。这种“怪象”已在多地频频出现。

 

诚然,煤电行业近年来的“乱象”与煤电企业先前的无序扩张不无关系,目前投产的项目中,也有不少是多年前就已拿到路条开建的。但行业发展乏力的根本原因在于电力市场化改革滞后。当市场化的投资遇上非市场化的价格机制、当市场化的业绩考核遇上非市场化的电力系统运行体系、当市场化的迫切需求遇上电力体制改革的进展缓慢,煤电“一边亏损一边建设”的反常表现在所难免,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自然无从谈起。

 

当务之急,首先是要消除外界对煤电的“刻板印象”,实事求是地认识煤电:尽管碳排水平相对较高,但整个电力系统目前无法离开煤电。没有煤电的支撑,新能源的发展将举步维艰;没有煤电的支撑,电力系统将失去安全稳定性保证;没有煤电的支撑,整个社会的用电成本将居高不下。

 

想要“马儿跑得快”,就让“马儿吃够草”。煤电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并不应该,也没有能力无条件地为新能源乃至整个电力系统无偿奉献。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电力体制改革是消解煤电困境的关键所在。事实上,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近年来煤电也进入了“去产能”时代,控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已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旋律。

 

在此背景下,煤电的定位已从基础电源向“调峰电源、兜底电源”转变。这些全新的变化必将对电力行业产生深远的系统性影响,并对现有电价形成机制等市场规则提出了新的进化要求。从规划到投资再到运行,煤电作为电力行业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其在电力系统中的付出与回报,理应得到更公平的市场机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