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被广泛视为2015年敲定《巴黎气候协定》之后最重要的一场气候大会。
但考虑到近几个月全球范围内遭遇的能源短缺与电力供应危机,讨论向清洁能源转型的气候大会似乎来得不是时候。
身为气候大会主办国的英国正是这一轮能源短缺的代表国家。该国国家电网警告称冬天停电的可能性上升;8月以来已有至少17家能源供应商倒闭;英国的加油站也因为货车司机短缺而排起长队。
在北半球冬季用电需求高峰来临之际,受今冬潜在的极寒天气影响,能源价格高企的趋势暂时可能无法得到缓解。气候政策和能源转型进程是否会受到影响?
气候政策是元凶?
造成全球能源危机的主要原因包括疫情后需求迅速回升,极端天气和意外事故影响能源生产等多种因素。但在遏制气候变化的政策中,过快向不够稳定的可再生能源转型的话题也成为舆论焦点。例如今年6月以来,欧洲的风力与往年相比就大幅下降,使得欧洲不得不增加火电以填补电力缺口。
匈牙利总理维克多·奥尔班将天然气价格飙升归咎于欧盟的碳税制度,即欧盟用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政策工具。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气候学院创始院长博尔多夫也指出,气候政策本身正在推高欧洲能源价格。受欧洲削减碳排放许可证数量的改革影响,欧盟碳排放配额价格创下新高。较高的天然气价格刺激向煤炭转型,由此需要更多碳许可证,形成一个推高电价的恶性循环。
参加格拉斯哥气候大会前夕,美国总统拜登还敦促石油生产商开采更多的化石燃料。他强调:“事实是——你们每个人都知道——我们能够在一夜之间转向可再生能源的想法是不合理的……它只是表明,我们应该更快地转向可再生能源。”
拜登政府有关气候和社会支出的计划尚待国会通过。值得一提的是,该计划没有取消美国政府对化石燃料的200亿美元补贴。
解决方案是加快转型
另一方面,欧盟能源专员卡德里·西姆森表示,欧洲的能源危机与依赖进口化石燃料关系更大,价格上涨和气候政策没有联系。且加大可再生能源利用,提高能源效率,才是危机的解决方案。
联合国助理秘书长徐浩良撰文指出,能源转型代价高昂是一种误解。可再生能源面对化石燃料是具有竞争性的替代品,尤其是煤炭。太阳能可以提供有史以来最便宜的电力,风能价格也在过去十年中下降50%。2020年,清洁能源公司的公开融资首次超过化石燃料公司。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领域将创造6000万个就业机会。
西班牙一直是加快向可再生能源过渡的倡导者。该国相信这能让欧洲摆脱受制于天然气市场起伏的局面。西班牙副总理特里萨·里贝拉表示:“现在和未来属于可再生能源,我们无法通过回顾过去来解决依赖化石燃料所造成的危机……过渡必须加快,而不是放慢。”
国际能源机构(IEA)报告发现,如果各国希望保持全球平均气温不高于工业化前水平1.5摄氏度,就必须立即停止新开发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传统能源。研究人员称,如果超过这一阈值,地球将面临不可逆转的损害。
气候大会期间,超过40个国家已签署能源转型声明,承诺将停止对国内和海外新煤电项目的所有投资,加快清洁能源使用。签署声明的主要经济体承诺在2030年代逐步淘汰煤电,其余经济体则将在2040年代逐步淘汰煤电。有18个国家是首次做出淘汰煤电的承诺,包括越南、智利、波兰。
11月4日,美国、加拿大和其他18个国家还同意到2022年底前终止对海外化石燃料项目的融资。这不仅包括煤炭投资,还包括天然气和石油投资。 欧洲气候智库E3G气候金融专家伊斯坎德·埃尔兹尼·韦诺伊特对CNN表示:“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在几年前是不可能的”,“这个由国家组成的领导小组展示了能源规范变化的速度。”
民众更易接受补贴
在长期转型策略方面,E3G天然气顾问拉斐尔·哈诺托对美国《时代》强调,实现“平稳转型”的秘诀不在于更加缓慢地淘汰化石燃料,而在于迅速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供应和系统的灵活性。这需要加大对储能设施的投资,通过政府援助帮助最贫困的群体应对能源价格上涨。
荷兰国际集团研究报告指出,英国消费者最担心的是能源价格飙升,而不是替代能源投资。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研究人员也发现,美国人更喜欢强调替代能源的政策,而不是注重节能的政策。受访者更希望气候政策针对企业,而非个人。
受近期能源短缺和电力价格上涨影响,意大利正考虑在今明两年花费50多亿欧元(相当于GDP的0.3%)为消费者降低天然气和电力价格。法国也将把家庭天然气价格上限延长到明年年底。西班牙在推动欧盟组织一个购买天然气的平台,类似于欧盟成员国联合起来商讨新冠病毒疫苗价格的方式。但许多成员国对这种做法仍持怀疑态度。
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尔多夫还指出,西班牙将消费者电费税率从21%下调至10%。碳许可证价格上涨产生的额外收入也可以回馈给消费者。快速部署更多可再生能源也可以降低价格波动。此外,提高能源效率,扩大使用生物甲烷和氢气等可以利用现有天然气基础设施的低碳燃料,不仅可以减少排放,还可以减少天然气需求,降低天然气价格波动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