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29日,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以下简称基础所院)承办的第三届中国医学基础学科发展大会举办,大会延续“筑根基、促创新、济民生”主题,围绕医学基础学科建设、医学基础教育和基础研究前沿等进行现状分析和发展趋势研讨。
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司长、新药创制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刘登峰在致辞中指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能否多元的关键。基础学科领域科技工作者要扛起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责任,打通基础研究、转换研究和临床研究的通道;为营造基础研究创新的良好环境,相关部门将发挥好制度政策价值的驱动和牵引作用,统筹推进科技人才激励一体化,坚持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打造健康规范的基础医学研究良好形势。医科院要不断加强医学科研管理和学科建设,在学科建设、人才管理、环境营造等方面作出表率。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周大旺认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具有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应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提升科研组织化程度,稳定支持青年人才成长,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发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党委书记、副院校长邓海华表示,基础医学研究要尊重科学发展规律和个人成才规律,要有高度更要落到实处,不断激发新一代的基础研究人才对于原创领域的热忱和批判性思维,塑造科技发展新动能。希望此次大会充分激发学术热情,推动医学基础学科高质量发展。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院士在主题报告中指出,共病(多种健康问题或疾病存在于同一个体的状态)研究是现代医学面临的重大问题与未来方向,但全球对共病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正在进行方法探索。医学界应当以人体作为构造与功能单元进行研究,开展大规模人群多维多元长程研究、基于现实世界数据驱动的多维研究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在报告中指出,医学的目的要从疾病医学转变为健康医学、从“治已病”转变为“治未病”,基于中医体质的“治未病”是调整医学目的的重要抓手,要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与西医药的有效结合,将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同时做好,确定以健康为中心的优先战略,为人类健康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
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创始主任,首都医科大学讲席教授梅林介绍,新型研发机构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肩负着建立高水平团队、培养未来的医药科研人才、探索医学发展新模式、助力首医提高临床和基础科研水平、助力北京建成国际科创中心等五项重要任务。
会议现场举行了“产学研融合发展”集体签约仪式。基础所院与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签署合作协议,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紧密互动;基础所院与北京三元基因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神州细胞生物技术集团股份公司等签署合作协议,在科学研究、知识产权与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培养实训基地等方面开展合作。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院长、血液学研究所所院长程涛在总结时表示,专家们探讨了医学基础学科发展的机遇挑战、分享了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共促医学科技创新发展。通过系列签约,基础所院致力于促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技术转化的无缝对接,共同开启产学研合作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