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与美国夏威夷大学研究人员合作,通过对类太阳恒星进行星震学分析,首次揭示了恒星大气中存在小尺度磁场,这为理解恒星内部的物理过程,尤其是磁场在恒星演化中的作用提供了新视角。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上。
一直以来,太阳光球层中的小尺度磁场是天文学家研究的焦点。这些太阳表面无处不在小尺度磁场,储存了大量的磁能,对太阳大气结构和日冕加热等关键天文现象有着重要影响。然而,在太阳之外的其他恒星中探测和研究这些小尺度磁场却极为困难。
研究示意图。云南天文台供图
HD 49385是一颗位于后主序阶段的类太阳恒星。云南天文台博士生王悦同、研究员李焱等人与美国夏威夷大学合作者李亚光携手,通过对该星p模式振动频率的详细分析,成功捕捉到了小尺度磁场产生的影响。研究人员还引入了一种修正的方程,模拟了该星大气层中磁场的作用。研究表明,这些磁场在恒星大气层约1850千米处,强度约为80G。
除了揭示小尺度磁场的存在,研究人员发现加入小尺度磁场的星震学最佳拟合模型,不仅圆满地拟合了观测到的频率,还很好地再现了光谱观测到的一些恒星参数。此外,研究结果还精确地给出了HD 49385星的氦核大小、半径、质量及化学组成、年龄等关键信息。
李焱研究员介绍,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人们对恒星磁场的理解,也为解决星震学中长期存在的表面效应难题提供了新思路。研究突破了传统星震学模型的局限性,为遥远恒星大气中磁场的研究提供了新路径。新方法还有望应用于更广泛的恒星类型研究,并推动星震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