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扰蚕业生产数百年的微粒子病胚传顽症,有望被攻克。29日,记者从西南大学获悉,该校微孢子虫研究团队揭示了家蚕微粒子虫侵入家蚕卵母细胞的时间、路径、形态、策略和关键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微生物学期刊《公共科学图书馆病原体》。
长久以来,养蚕业一直受到微粒子病的严重危害。该病之所以难以防治,其根本原因是病原——家蚕微粒子虫能够侵染宿主(家蚕、棉铃虫和斜纹夜蛾等鳞翅目昆虫)的卵母细胞,导致子代卵先天带毒。因此,该病也被称为蚕的“绝症”。家蚕微粒子虫已经成为蚕种生产过程中的唯一法定检疫对象。
研究团队发现,在蛹期3天卵巢管突破卵巢膜游离于血淋巴中时,家蚕微粒子虫就开始侵染卵巢管。病原可通过两条路径,在滤泡细胞中增殖后,直接侵入卵母细胞;从滤泡细胞先侵入滋养细胞,增殖后再侵入卵母细胞。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表明,家蚕卵黄原蛋白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D型结构域和功能未知结构域是介导其与病原表面蛋白结合的关键区域。
据了解,该研究不仅首次揭示了家蚕微粒子虫侵入家蚕卵母细胞的详细过程和策略,同时还发现了介导这一过程的关键分子,阐明了家蚕微粒子病经卵垂直传播的分子基础,为利用基因编辑等技术创制胚传抗性家蚕新素材和新品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关键靶标。研究有望从根本上攻克困扰蚕业生产数百年的微粒子病胚传顽症,为蚕业健康发展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