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靖远县移民新村因地制宜发展蔬菜种植产业
发布时间:2020-05-29 13:13:00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杨晓冉  点击:235次

“今年2月,我们村的菜农都给武汉捐了蔬菜,我们也捐了80斤黄瓜。这几年在党的帮扶政策支持下,我们脱了贫,现在国家遇到困难了,我们也应该尽一份自己的心意。”5月8日,提起给武汉市民捐赠蔬菜一事,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北湾镇富坪村的脱贫户汪军娃、王芳花夫妇对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说。

“今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我们村班子做了动员后,村民们纷纷捐蔬菜、捐款。我们村1092户人家,有940多户参加了捐助。”富坪村党支部书记施万红说。

北湾镇镇长赵兴科告诉记者,和富坪村一样,新坪村也发起了捐赠活动,村民积极响应,共向武汉捐赠了17吨黄瓜。

北湾镇富坪村和新坪村是两个移民安置区,村民都是2015年从定西市岷县和漳县搬迁过来的地震受灾群众。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人多地少、缺乏产业等特点,使这两个移民新村成为靖远县脱贫攻坚战中最难啃的骨头。近年来,当地政府积极谋划和引导,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种植等产业,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如今,绝大部分贫困户不仅脱了贫,而且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改变。

山民变移民,学习大棚种瓜

“刚搬来的时候很不习惯,这里的气候和山里不一样,种的地都是水浇地,地也很少,感觉没什么事可做,特别着急。现在好了,我们几乎家家都种上了温室蔬菜大棚,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新坪村村民冯春霞对记者说。

记者在富坪村蔬菜大棚基地看到,一座座温室大棚整齐排列,大棚里,一根根鲜嫩的黄瓜挂满藤架,长势喜人。

一位帮扶干部告诉记者,富坪村和新坪村都位于黄河岸边,大多是水浇地,适合种植蔬菜等作物,因此,当地党委政府确定了以发展日光温室大棚蔬菜种植为主的多元产业脱贫思路。但是这条脱贫之路走得并不顺利。

移民们以前居住在山区,主要种植药材等山地和旱土作物,搬到移民村后,对这里的生产环境不太适应,加之缺乏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使得大棚推广工作很难展开。“刚开始,村民对搞大棚种植不了解,缺少信心,抵触情绪很大。”施万红说,2017年,为了推动大棚蔬菜种植,他每到晚上就和村干部们一起一家一户上门做村民的工作,并带领村民代表到邻近地区参观、学习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但推动了一年,村民积极性仍然不高,一个大棚都没有搞起来。

为了引导村民转变种植习惯和旧观念,2018年,施万红和村干部、党员顶着压力率先干了起来,他们建了130座大棚。这一年,他们种植的黄瓜销路非常好,一个大棚收入在4万元左右。村民们看到了大棚种植收益这样好,都纷纷行动起来。“2019年,我们村一下新建了736座大棚。”施万红说。

和富坪村一样,新坪村村民种植大棚蔬菜的热情也渐渐高起来。“以前,早上9点多快10点了,有的村民还在睡觉。现在,村民们都在比谁起床早、谁家的大棚种得好。”说起富坪村和新坪村村民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一位帮扶干部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富坪村已建起1042个日光温室大棚,新坪村也建了585个大棚,两个移民村的黄瓜产业覆盖率已超过90%。

种瓜产业化,确保永久性脱贫

“种黄瓜收益高,今年我们家一个棚估计收入能有三四万元。”正在大棚里忙活的汪军娃、王芳花告诉记者,最初,他们也是持观望态度,后来看到别人种大棚赚了钱,他们也决定干起来。作为贫困户,他们家去年建棚时得到了5万元的帮扶资金,大棚建成当年就获得收益。

“我们家在去年脱了贫,今年我们又种了两个大棚的蔬菜。移民村条件好,交通又方便,我们的生活更有盼头了。”汪军娃高兴地说。

记者了解到,富坪村和新坪村都建立了黄瓜交易市场,每天,村民们把黄瓜拉到交易市场分拣、打包,然后批发给来自各地的菜贩。以富坪村为例,他们种植的黄瓜除了供应本地市场,还发到了新疆、陕西等10余省区市。在生产旺季,这里一天的平均交易量达20多万斤。

“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施万红说。

赵兴科告诉记者,富坪村和新坪村曾是靖远县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骨头,近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倾力帮扶下,通过发展大棚蔬菜种植等产业,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目前,富坪村的贫困发生率由93.48%降到了12.13%,新坪村的贫困发生率也降到了6.8%。

白银市委书记苏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白银市的贫困区县已全部脱贫摘帽。作为永久性脱贫的保证,白银市包括靖远县的扶贫产业已经形成了体系。下一步,我们将把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以崭新的面貌奔小康。”(记者 袁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