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建成运营养老助餐点2256家
发布时间:2024-09-26 20:35:54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admin  点击:1339次

昨日,本市召开“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之老龄事业发展成就专场。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2023年底,本市常住老年人口494.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2.6%,已经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聚焦老年人的急难愁盼和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服务需求,本市正逐步完善老年人民生保障、养老服务和健康服务体系。

目前,本市已完成验收60家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就近提供优质养老服务。聚焦老年人“吃饭难”,全市累计建成运营养老助餐点2256家,覆盖全市四分之三的城乡社区。

今年年底前,本市将再新增11家老年护理中心和8家安宁疗护中心。

鼓励社会餐饮企业参与养老助餐

近年来,本市老年民生保障和福利水平稳步提高。据市民政局副局长郭汉桥介绍,以养老金水平为例,今年本市继续按照定额调整、挂钩调整与适当倾斜相结合的办法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保持向退休时间早、连续工龄和缴费年限长的退休人员加大倾斜力度。这已经是北京市连续第32次增加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惠及全市330余万退休人员。

围绕老年人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本市也在持续创新完善首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其中,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按照“培育一类主体、构建两种模式、实现全面覆盖”的总体思路,依托市场主体开展试点,探索形成了以“一清单、一平台、一张网”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本市提出,要布局建设100个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截至9月20日,已完成验收60家,其余40家的建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在解决老年人吃饭问题上,本市不断完善助餐服务体系,推动城六区51家400平方米以上养老驿站转型升级、开办社区餐厅,鼓励社会餐饮企业参与养老助餐,累计建成运营养老助餐点2256家,覆盖全市四分之三的城乡社区,累计服务老年人12万人,提供助餐服务2788万人次。

本市搭建了全市综合为老服务平台,上线养老服务供需对接数字化平台“北京养老服务网”及配套小程序,汇集了全市养老机构、养老驿站、养老助餐点及养老人才、志愿服务、京津冀养老等海量养老服务资源,形成养老地图,实现养老服务“一网通查”,服务信息“一网展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服务诉求“一网通答”,日均访问量4.5万人次,总访问量近2000万人次。

养老家庭照护床位已建成2.2万张

近年来,本市提出了“不断改进‘一老一小’服务,强化‘老老人’服务保障”。郭汉桥表示,本市老年人身心状况各不相同、需求复杂多元,尤其“老老人”群体是本市重点关心对象。 “老老人”是指80周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包括高龄失能和高龄自理老年人。

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主要有哪些思路?郭汉桥表示,一是突出资源统筹调配,坚持需求导向,把更多养老服务资源向“老老人”聚焦;二是突出发挥市场作用,加快培育品牌化、连锁化和规模化的经营主体,通过市场机制解决好供需匹配问题;三是突出医养协同发展,打通医疗和养老衔接环节的堵点、断点;四是突出要素支撑保障,从专业化、标准化、智慧化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提升服务质量。

例如,针对“老老人”和重度失能失智老年群体照护难题,本市组织市场主体推出不同内容、不同价位的24小时普惠居家护理服务套餐,累计签约长期上门居家照护服务近1800单。发展养老家庭照护床位,今年计划建设2000张床位,目前各区已建成将近6000张,累计建设运营2.2万张。

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占比达98.7%

健康服务是老年人群体十分关心的话题,市卫健委一级巡视员王小娥介绍,本市持续构建包含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和安宁疗护6个方面内容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通俗说,就是让每个人生得要优、养得要壮、过得要好、老得要慢、病得要晚、活得要长,让每个人在生命之旅谢幕之际走得要有尊严,要为全市的老年人提供‘公平可及、就近就便、覆盖城乡、综合连续’的老年健康服务。”

在为老年人提供友善服务方面,现在全市有595家医疗机构创建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比例达到98.7%。北京市公立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比例达到85%。22家市属医院实现“挂号、缴费、报销、查询”全流程掌上办理。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中有61家医院实现了线上查询候诊排队叫号顺序,142家医院提供了快递送药业务,125家医院开设了黄昏和夜间门诊,有130家医院开展医务社工服务,指尖上的医疗优质服务惠及更多的老年朋友。

在为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服务方面,全市32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老年健康服务规范化建设,达标率达到96%。市民15-30分钟的“优质医疗服务圈”进一步织牢织密。全市65岁以上的老年人(常住老年人)可以享受到每年一次包括免费体检在内的健康管理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施延时门诊,开展缺药登记、长处方服务,通过巡诊、出诊、物流快递等方式送医送药上门,搭建了全市统一的基层卫生预约转诊平台。医联体内三级医院提前2周向平台预留30%以上号源,其中专家号不低于50%,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全流程的老年健康服务。

在为老年人提供综合连续服务方面,王小娥表示,针对失能、手术以后以及老年人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和安宁疗护的服务需求,本市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转型,目前已转型完成康复医院19家、老年护理中心21家、安宁疗护中心12家。“今年在年底前,还要再新增11家老年护理中心和8家安宁疗护中心,实现全市每个区至少要做到‘三个一’,即至少每个区要有一家康复医院,至少每个区要有一家老年护理中心,至少每个区要有一家安宁疗护中心。”

千余市属老旧小区完成适老化改造

针对老年人的住、行问题,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本市在推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加入了不少适老化改造的内容。比如,对小区的道路、楼房出入口进行无障碍改造,增设扶手、坡道等设施,方便老年人从家门到大门安全、便捷通行;优化公共活动空间,增加休憩设施和健身器材,推进“国球进社区”等工作,为老年人提供安全舒适的休闲健身场地;统筹属地政策资源,引入社会资本在有条件的小区增加老年活动中心、社区食堂等便民服务设施,方便老年人就餐和生活娱乐。截至今年8月,已完成适老化改造的市属老旧小区1060个,还有600余个在施项目,惠及老年人群约150万人;改造单元门出入口无障碍设施和小区人行道坡化等约1.3万处;社会资本投资补建小区便民服务设施20余个。

聚焦居民诉求、破解爬楼难题,本市形成了老楼加装电梯“北京经验”,即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组织业主共同协商,寻求各方利益最大公约数;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市级统筹指导、区级组织推进、街道具体组织实施、社区做好服务”的四级推进机制;创新工作方法,提出“三就”工作法,即“一户申请就启动、达到比例就确认、协商一致就开工”。目前,全市上下对这项工作已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普遍共识。今年年初,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又推出了“加梯地图”服务平台,进一步推动更多老楼实现“能装尽装”,让更多居民,特别是老年人、残障人士“一键直达”幸福生活。截至2024年8月底,全市已累计加装电梯4263部,受益居民约5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