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全过程:本轮疫情中1岁多的最小患者如何被感染?
发布时间:2020-07-13 14:00:00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王雪梅  点击:267次

  从1月份疫情发生以来,刘园已经在一线坚守了半年

  刘园在确诊病例家中对购自新发地的食材进行采样

  刘园与同事们结束了在病例家中的采样工作后合影

  在7月10日举行的第146场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介绍了本次新发地疫情中年龄最小患者的情况:女,1岁7个月,平日与父母和祖母同住,主要由其父亲照顾。患儿母亲为新发地市场个体经营者,父亲曾带她到新发地给母亲送饭,其间未佩戴口罩。6月15日患儿出现轻微腹泻等症状,自服药物治疗,未报告,未及时就医。6月20日起患儿、其父母和祖母四人先后确诊。

  上述病例是本次新发地疫情发生以来29起聚集性疫情的典型案例之一。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前往北京市丰台区疾控中心,采访了负责这起家庭聚集性疫情调查工作的“90后”流行病学调查员刘园,还原了这名最小患者及其家人的流行病学调查过程。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流调过程中,北京疾控人在短短5个小时内便摸清了感染路径、完成流调,并迅速锁定密切接触者。

  另据最新消息,7月10日患儿一家三口已经接到了出院通知。

  小患者没有叙述能力

  改从监护人处入手调查

  “果果(化名),年龄1岁,性别女,病例分类:确诊病例,诊断时间:2020年6月20日20点……”6月20日晚9点半,丰台区疾控中心大楼灯火通明,从消毒科借调到现场组的刘园正在值夜班。尽管当天已经连续奋战了14个小时,这条来自综合协调组下派的流调“单子”,还是瞬间让刘园打起了十二分精神。

  “又来病例了!”刘园仔细浏览着患者的信息,“才1岁7个月啊,这么小就被感染了,特别心疼她。不过幸亏发现及时,越早发现治疗效果也会越好。” 流行病学调查是一场与病毒的赛跑,刻不容缓。刘园深知,越早调查患者的感染路径和接触人群,越有利于疫情的控制,因此她立即拿起了手边的电话。

  按照惯例,拿到患者信息后流调员一般会直接给患者本人打电话,或者到现场与患者面对面做流调,摸清其发病前14天的行动轨迹。可这么小的孩子还不会说话,更没有叙述能力,于是刘园决定将患者信息表上孩子的父亲张先生(化名)作为突破口,准备把孩子的发病时间、症状、行动轨迹、家庭情况等信息全部问个“底儿朝天”。

  从发病日期按图索骥

  最终确定3名密切接触者

  接到电话时,张先生和果果正在从就诊医院转往地坛医院的120救护车上。交谈中,刘园得知张先生是位全职爸爸,平日里负责照顾孩子。果果的妈妈刘女士(化名)在新发地市场牛羊肉综合大楼地下一层经营一家厨具店。除了爸爸妈妈,与果果同住的还有奶奶王女士(化名)。

  “孩子是什么时候发病的?什么症状?是否有药物干预?” 刘园问。

  “孩子在6月15日曾有过轻微腹泻,给孩子吃了点药缓解了。到了17日下午3点左右,孩子发烧了,一测体温发现是38.6℃。”电话那头,张先生回忆着。

  听到“发热”这个词,刘园立刻警觉起来:这个信息很关键!如果将患儿17日发热判为首发症状,密接者的判定需要据此时间点往前推4天。幸运的是,疫情发生后, 6月12日新发地市场牛羊肉综合大楼就已经被管控。张先生一家四口所在的小区因靠近新发地市场,在6月13日实行封控管理,果果一家4口作为重点人群被居家隔离,6月15日又被转运至丰台区某集中隔离点进行集中隔离观察。因此,在果果发病前4天,她的密切接触者只有同住的爸爸、妈妈和奶奶。

  对于果果发病前14天的行动轨迹,张先生又还原了一些基础信息:每天中午他都要去新发地给妻子送饭。因为孩子的奶奶也在外上班,家里没人看孩子,每次送饭时便推着婴儿车带着果果一同前往新发地市场,每日中午吃饭期间停留大约1小时。直到6月11日即新发地市场牛羊肉综合大楼被管控的前一天,他们还一起去给果果妈妈送过饭。

  “孩子在新发地的时候有没有戴口罩?”刘园继续问。张先生回答:“孩子年纪小,总是把口罩扯掉。”

  刘园意识到,这样无疑增加了暴露风险。

  孩子哭闹导致调查中断

  转从妈妈口中问出关键信息

  孩子到底是如何被感染的呢?当刘园准备继续询问孩子在发病前14天有没有去过其他地方时,果果不安地哭闹起来,张先生要哄孩子,调查工作被迫中止。机智的刘园从张先生处要到了正在集中隔离的果果妈妈刘女士的电话,并拨了过去。通过初步了解,刘园直觉孩子很有可能是从新发地感染的。于是,她又详细询问起刘女士的店铺及周围情况。

  经过交流刘园发现,刘女士从15日开始被集中隔离,此前其活动轨迹也比较简单,基本上是家里和新发地市场两点一线。不过刘女士在新发地做生意,刘园推测她跟周围商铺的人比较熟络,串门、聊天应该是常有的事儿。孩子的病毒有没有可能是从其他被确诊的摊主身上传过来的呢?

  带着这个疑问,刘园继续发问:“您会带着孩子去隔壁或附近的摊位串门吗?” 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刘园进一步追问:“您隔壁摊位是卖什么的?” “卖调料的。”——这几个字瞬间引起刘园的高度警觉,因为就在几天前,她写过一份新发地疫点分析材料,除了重点关注的海鲜水产档口、牛羊肉档口之外,调料区也出现过确诊病例。

  职业敏感性让刘园继续追问:“您知道这个档口有人确诊吗?”“是的。”从刘女士口中得到了这位确诊的调料摊摊主姓名后,刘园立即在工作群里询问,事实验证了她的猜想——这名摊主在6月13日被确诊。

  在流调过程中,有很多情况对方往往不会主动告知,需要流调员加以引导和提问。刘园继续刨根问底:“您还知道周围有别人被确诊吗?”这次,刘女士又透露了一个关键信息:她店里的一名雇员在6月17日被诊断为确诊病例。经过一番排查,刘园发现刘女士密切接触的两人均为确诊病例,再加上新发地市场牛羊肉综合大楼地下一层有不少环境样本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刘园断定果果就是在新发地染上了新冠病毒。

  继续追踪密接者情况

  发现奶奶和妈妈都曾有症状

  虽然摸清了感染路径,但针对这起病例的调查并未结束。此时已接近午夜时分,刘园又拨通了果果奶奶王女士的电话,询问其身体状况、近期行程、有无新发地接触史等信息。交谈中刘园得知,果果奶奶在6月12日曾经出现胃部不适,发热37.5℃,但她没当回事儿直接吃了感冒药,身体好转后便没有就医。

  “有些患者认为自己年富力强,前期出现了轻微的症状没有当回事儿,以为扛一下就过去了。”在本轮疫情处置中,类似的情况刘园遇到过好几例,因此果果奶奶透露的这个细节又让她的心悬到了嗓子眼儿:“果果的爸爸妈妈会不会也有过症状却被忽略了?”

  进行完果果奶奶的流调,刘园和同事们又分别给张先生和刘女士去电,果然发现刘女士曾经在6月12日出现过头痛症状,体温36.9℃,13日有痰并伴有咽痛症状。跟果果奶奶一样,当时刘女士也没把这些症状放在心上,自行服药缓解。

  由于果果前14天的行动轨迹还没有调查完,刘园又继续给张先生打电话。挂了上一个电话紧接着打下一个,信息不全的继续补充完整……刘园已记不清自己一晚上打了多少个电话,只记得从20日晚上9点半到21日凌晨1点,她的手机一直处于忙碌状态。一边询问一边记录,手边的A4纸空白处越来越少,最后一数足足记满了6页。

  调查完毕,刘园迅速开始撰写流调报告。病例情况、患者行程、密接情况、感染来源分析……经过一个半小时的努力,近3000字的流调报告终于成型。到6月21日凌晨两点半报告上交,完成这起家庭聚集性病例的调查,刘园和同事们仅用了5个小时。

  建议隔离点给奶奶和妈妈做核酸检测

  追踪发现爸爸也有非典型症状

  21日凌晨3点,刘园拉开了办公室工位下方的单人床,凑合着睡了4个小时。因为心里装着事儿,她一直没睡踏实。早上7点,刘园拨通了果果奶奶和妈妈所在集中隔离点负责人的电话:“有个小孩昨天被确诊,孩子的母亲和奶奶都是密接,两人在6月12日曾出现症状,无法排除新冠可能,对隔离点可能是个很大的隐患,建议立刻将二人送到丰台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排查。”

  刘园的这个重要建议迅速被集中隔离点采纳。当天隔离点给二人做了核酸检测,初步结果显示为可疑阳性,第二天便转运到医院就诊,24日婆媳二人同时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病例。

  因为果果太小,爸爸张先生作为密接者,与孩子一同待在地坛医院的隔离病房,负责照顾孩子的日常起居。担心张先生的安全,刘园每天都要跟他通电话,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跟孩子接触一定要佩戴好N95口罩,要做好手卫生,吃饭喝水的时候要找个离孩子远一点的位置……”

  “身体有任何异常都要如实告诉我。”刘园每次通话都不忘多嘱咐一句。6月22日,张先生自述察觉到自己的嗅觉在慢慢减退。刘园知道此前有病例曾出现嗅觉减退的非典型症状,立刻建议张先生赶紧联系医院的医生安排做核酸检测。果然,张先生的检测结果为阳性,在26日被地坛医院判定为无症状感染者。

  当这一家四口都得到了妥善的治疗时,刘园悬着的心才算放下。6月30日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看到这一家人病情平稳时,刘园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本版文/本报记者 蒋若静

  本版供图/丰台区疾控中心

  流调员小档案

  刘园,女,1990年生。2018年从中国疾控中心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就职于北京市丰台区疾控中心。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她一直在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今年1月20日起,丰台区疾控中心全员停休,刘园果断退掉了第二天回老家过年的车票。本次新发地市场疫情袭来,刘园被分配在现场组,负责流行病学调查、消毒、样本采集、指导复工复产疫情防控等工作。截至目前,她已经在岗位上连续坚守了半年。

  对话

  掌握疫情全局很重要 了解细节更必不可少

  对话人:北京市丰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科刘园

  北青报:这次调查用时很短,显示了北京疾控人的效率,您认为得益于哪些因素?

  刘园: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前期工作的铺垫。比如之前我写了那份新发地疫点分析材料,对新发地相关疫点的情况胸有成竹。因此果果妈妈一说去过调料摊,我就意识到这里可能有确诊病例,并可能与孩子发生联系。

  对流调员来说,掌握疫情的全局很重要,但了解其中的细节更加必不可少,如此方能保持对疫情关键信息的高度敏感性。另外,也多亏北京对新发地疫情迅速响应和及时处置,在第一时间锁定和管控了相关重点人群,减少其活动范围,使我们的调查工作更加高效。

  北青报:您在对小患者等特殊群体的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有怎样的总结?

  刘园:有的小患者年龄太小不会说话,没办法用语言表达,也有的患者可能病情比较危重,无法与本人沟通获得有效信息,这时候就需要旁敲侧击,从其周围的人群入手,比如监护人,或者是子女、老伴等,去全方位摸排获取信息。虽然这会导致工作量增加,但作为从事这项工作的疾控人来说,快速准确摸清感染路径、锁定密接范围是第一位的。

  北青报:这起家庭聚集性疫情,对于公众来说有哪些地方值得警惕?

  刘园:疫情还没有结束,一定要佩戴好口罩。做好个人防护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负责。家中有老人、孩子的人员,疫情防控期间外出时要戴好口罩、不聚集,外出回家后要先洗手、更衣,再接触家人,不将病毒带回家。也不要带老人、孩子到农贸市场等人员密集、通风不良、卫生条件较差的场所。另外,要随时关注自身健康状况,一旦身体出现任何不适,千万不可大意,一定要早报告、早诊治,做好隔离和防护,切忌带病照顾家人,避免疫情在家庭中传播。

  北青报:平时除了流行病学调查,您还负责哪些工作?

  刘园:从新发地疫情发生以来,我就被分配在了现场组,跟其他组员一起工作,负责流行病学调查、病家消毒、咽拭子采集、指导复工复产疫情防控等多项内容,哪里需要人手,我就去哪里。这次疫情相对上次来说,因为丰台处于疫情的中心,工作量猛增,我们的工作压力也挺大的。因为任务紧急,大家常常要通宵工作,希望疫情能早日结束,无论如何我们一定会坚守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