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气候深度影响南亚国家
发布时间:2024-09-02 20:14: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admin  点击:1429次

  今年以来,人类“切身”感受到全球变暖和极端气候给生产生活带来的极大影响。今年6月不仅成为有记录以来地球最热的6月,而且是2012年以来连续第13个最热的6月,今年7月的全球平均气温虽不如去年7月高,但全球在7月22日和23日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两天。

  在全球的“炙烤”中,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南亚国家受到的综合影响尤为强烈。印度不仅经历了有记录以来第二热的7月,而且从今年4月开始连续遭受40多摄氏度高温的袭击,4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天气持续了一个多月,甚至一度达到52.9摄氏度。巴基斯坦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超过40摄氏度,南部的信德省曾达到52摄氏度,逼近历史极值。孟加拉国等区域国家也都出现极端高温天气。

  令人担忧的是,这已经不是南亚国家首次遭受极端气候影响,2023年同样如此。有分析认为,如果这种情况长期持续下去,可能将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极端高温将使小麦等作物无法种植,极端降水引发的洪涝灾害将使农作物绝收。这对于人口高度密集的南亚各国来说,不啻毁灭性打击。同时,高温带来的电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也将给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的国家带来更大挑战。

  固有气候模式被打破

  “热到蚊子都没有了!”谈及印度今年的高温天气,一位在当地工作的中国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这样描述。

  美联社7月的报道称,印度今年经历了十多年来最严重的热浪,部分地区的高温持续了数月,导致数百人生病或死亡。有公共卫生专家认为,与高温有关的实际死亡人数可能达到数千人,但许多高温导致的死亡人数未被计入官方数据,这也意味着高温灾害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德新社也在同月报道称,巴基斯坦最大城市卡拉奇连续遭受严重热浪侵袭,当地医院人满为患。自今年6月新一轮热浪开始以来,当地已有50多人因中暑死亡。

  通常情况下,南亚次大陆的高温天气往往出现在每年的五六月,但自2022年以来连续三年出现的热浪实属罕见——该区域高温时长的前移和后延超过以往,最高气温也超过历史纪录。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的气候科学家克里希纳表示,连续三年出现热浪是异常的,但符合他对气候变化的预期,热浪在印度开始得越来越早,影响范围越来越大。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文霞对记者分析说,印度地处热带,气候平均态的温度本就高于我国所处的中纬度地区,但出现这种强度的极端高温,就必须要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基于诸多极端高温的归因研究,目前气候学界的共识是人为气候增暖增强了极端高温的强度、增加了极端高温的发生概率。同时,气候系统内部变率也是造成此次高温的因素。2023年冬季厄尔尼诺形成,热带太平洋中东部海表温度偏高,进而导致东向西的太平洋沃克环流减弱,最终造成海洋大陆和印度洋区域的大气下沉异常,助推今年4至6月印度洋东北部地区出现极端高温。她表示,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平均温度升高,高温天气也趋于频繁,极端高温事件增多增强或已成为常态。

  世界气候归因组织的一项分析报告指出,气候变化让印度目前出现极端气温的可能性比没有气候变化时高出45倍。目前,印度在春末遭受极端热浪袭击的概率约为10%,但如果气候变暖趋势持续下去,出现极端热浪的概率将达到50%左右。

  随着全球变暖的影响不断显现,气温升高让大气变得更湿润,固有的气候模式被打破,整体水循环遭到严重破坏,加剧了区域内水资源的不平衡,严重的水旱灾害越来越频繁。世界气象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与洪水相关的灾害与前20年相比增加了134%。

  有研究显示,印度拉贾斯坦邦、古吉拉特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中部等历来干旱的地区在2012至2022年的西南季风降雨量比此前的30年(1982—2011年)增加了10%至30%。农业和水资源管理等关键部门均受到影响。相比之下,印度约11%的地区的西南季风降雨量减少了10%以上,它们大多位于对农业具有重要意义的印度东北部等地区,其中一些地区的农业活动严重依赖长久以来的气候模式。

  张文霞也认为,南亚季风区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比较强的区域。她在2018年发表在《自然-通讯》的关于全球季风区极端降水变化的文章中提到,相较于其他季风区,如非洲、美洲季风区等,南亚季风区的极端降水对全球增温的反应较强,因此该地区未来面临很大的极端降水风险。

  印媒8月29日报道称,印度古吉拉特邦持续近一周的强降雨引发洪水等灾害,截至29日早晨已造成35人死亡,至少1.8万名居民被疏散。巴基斯坦国家灾害管理局8月19日发布报告称,今年7月1日以来,季风暴雨引发的灾害已在该国造成至少215人死亡、405人受伤,巴全国至少有2500间房屋、31座桥梁和总计44公里的道路在灾害中遭毁。

  气候变化引发连锁反应

  高温天气给城市供电、供水造成巨大压力。今年6月气温高企时,印度采取了在夜间睡眠时段停电的措施,但夜间35度左右的气温同样让人难以入眠。即便如此,印度在5月30日还是创下了250吉瓦的最高用电纪录。2022年5月气温高峰时,印度的铁路部门还曾停运过客运列车,转而优先运输煤炭以保证平稳度过用电高峰。同时考虑到印度还有3.04亿人根本没能用上电,如此高温对他们的健康而言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高温还造成用水紧张。印度中央水利委员会日前表示,印度150座主要水库储水量仅相当于设计储水量的24%,为5年来最低。为节约用水,德里水务部长辛格宣布打击浪费和滥用水资源的行为,“用水管洗车”“水箱溢水”和“将生活用水用于建筑或商业”等行为都将被处以罚款。

  气候模式的异常变化也直接威胁到区域粮食安全,气温升高会降低旱稻产量,增加小麦病害发生率。如果气温上升2摄氏度,孟加拉国和毗邻的印度、缅甸部分地区将无法种植小麦。由于气温的上升和二氧化碳的增加,水稻正常生长受到干扰,出现水稻变黄、秧苗衰弱、作物生长期延长等现象。由于气候变化,昆虫和各种植物病害的侵袭不断增加。气温升高还会影响鱼类和虾类养殖。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已导致水稻、小麦等主要作物的营养质量下降。为应对气候变化,主要粮食生产国需要将农业生产迁移至更高海拔地区,或转向新的农业体系。受气候变化严重影响并亟须进行实质性适应转型的国家就包括印度、缅甸和菲律宾等国。报告指出,到2030年,印度北部两个邦的玉米生产适宜性预计将下降70%。

  在孟加拉国,由于气候变化,预计到2030年年平均降雨量将增加10%~15%,到2075年将增加27%。在苏纳姆甘杰、锡莱特等地区,每年数千亩成熟的水稻在收获之前都会受到山洪的影响,给农民造成难以承受的损失。

  气候变化的影响是超越国界的。如果全人类不能精诚合作,早日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努力控制全球气温上升幅度,那么人类社会将在气候变化的打击下被深刻改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快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步伐,是国际社会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