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禁渔,为中华鲟留出繁衍空间
发布时间:2022-11-11 14:03:05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admin  点击:8575次

  本报记者 肖琪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长江流域的珍稀旗舰物种,中华鲟生存及繁衍状况,不仅检验着这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保护成效,而且也检验着长江十年禁渔阶段性的成效,以及长江生态系统是否得到休养生息。

  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焕章看来,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意义非凡。从目前的监测情况来看,长江鱼类资源的恢复情况和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情况非常明显,这得益于我国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的重要位置,相关部门花了很大力气实施禁渔。如今,洞庭湖常现鱼跃水面,武汉长江段则有江豚嬉戏,都是鱼类资源和水生态系统得到恢复的有力证明。

  在长江十年禁渔的大背景下,一方面,长江总体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但另一方面,一些珍稀物种的恢复还显得有些缓慢。目前,中华鲟连续多年未被监测到有野外繁殖。

  为进一步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刘焕章建议,要进一步巩固相关成果,加强监管,对禁渔效果进行科学的监测评估。避免一些人因受野生鱼价格上涨的利益诱惑,铤而走险进行非法捕捞。一些新型捕捞方式,如水下视频辅助捕捞等,对鱼类资源的破坏力较大,相关管理部门要跟上变化,革新管理办法。

  刘焕章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这与长江十年禁渔相辅相成,比较全面地考虑了长江生态系统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

  长江十年禁渔为中华鲟野外种群的恢复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留出了繁衍生息的空间。从1983年开始,我国成功进行了中华鲟的人工繁殖,并于次年进行放流,截至目前,共放流约700万尾。这些保护工作承载着中华鲟野外群体恢复的希望。

  “经过多年监测研究,我们认为,目前长江流域中华鲟产卵场的环境条件,很多年份,如2018年至2021年,是能够满足中华鲟繁殖需要的。但这些年份依然未监测到野外繁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鲟的繁殖群体数量太少了。”刘焕章说。

  刘焕章建议,要利用好长江十年禁渔的关键时期,在中华鲟的种群修复上加大投入力度,扩大规模。在没有捕捞压力的情况下,放流大型的中华鲟个体,甚至是成熟的亲鱼,在性别比例上雌雄之间的比例最好达到1:1,保证中华鲟有足够的繁殖群体数量,帮助其自然繁殖。

  此外,对中华鲟的产卵场进行修复和保护,禁止相关活动对其造成影响,保障中华鲟有合适的繁殖环境条件。加强对中华鲟在海洋中生活情况的调查,加强对其海洋生活史的研究。

  “我相信,在国家的大力重视以及保护措施的坚定落实下,中华鲟野外种群的恢复,大有希望。”刘焕章期待着,发现中华鲟野外种群繁殖的那一天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