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从历史长河来看,如果说我们这一代人能留给后人点什么,我看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期间,驻足于锦州市小凌河畔时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最能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环境改善了,老百姓体会也最深。”总书记的话连用两个“最”字,再次强调了好生态之于老百姓,意义重千钧,体现了总书记一以贯之的生态观——良好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昔日臭水沟,今日碧波漾。这是总书记考察的小凌河的真实写照,也是千千万万条大大小小河流今夕之变的生动缩影。清朗的天、清冽的水、清秀的山,让老百姓享受到的是干净的水和空气,以及怡悦身心的山水美景。在习近平总书记生态观的引领下,这样的好生态获得感越来越凸显,也越来越深刻。从十来年前频发的重度污染雾霾天,到如今常见的晴空蔚蓝,看得见的变化带来的是老百姓对健康生存环境的安全感。曾经一些地方垃圾围城、污水横流成为民心之痛、民生之患,如今的干净街道、清澈江河成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源泉。
好生态并非朝夕之功,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去审视。总书记从“留与后人”的角度出发,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在行动上等不得、慢不得,在结果上却急不得、慌不得。要有历史的耐心和长远的眼光,在发展与保护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转化点,唱响一曲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乐章,让“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生动实践。
农村地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时时牵动着总书记的心。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环境好了,生活才能更好。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要坚持绿色发展,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好生态是城乡人民的共同期盼。环境要素的互通互联、生态产品的公共属性都决定了,在生态保护问题上,城与乡、东中西部无法割裂开来,而是要同步推进。过去几年,无论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还是绿色农业转型发展,都推动着农村的生态建设不断向前。村里的厕所干净了,垃圾不再遍地堆;畜禽粪污、秸秆不再是污染源,反而变废为宝,实现循环利用;土地休耕轮作得以缓口气,优质绿色农产品更加安全、健康……这一切生态向好带来的变化都让农村变得更宜居,农民生活更幸福。
好生态是乡村最大的财富。良好生态环境不只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乡村产业生态化,减肥减药、绿色生产技术的应用,让农业生产向绿而行、更可持续,绿色农产品更受市场欢迎。生态产业化,好山好水、美丽村庄是最好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农民在产业链延伸中获得收益,农业在三产融合中开辟新的空间。鼓鼓的腰包带给农民满满的获得、满满的幸福。
民生之要,百姓之盼。当繁星闪烁、清水绿岸的良好生态成为幸福生活的常态,才能汇聚更大的力量建设我们共同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