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受上游汾河水库泄洪与近期强降雨影响,山西太原汾河二库水位持续上涨,为确保安全度汛,水库开启泄洪排沙底孔泄洪。
汛期的几场雨,让水再次成为广大民众关注的焦点。地处黄土高原,作为资源城市,山西太原持续推进治山治水治气治城,力图全面再现“锦绣太原城”。这其中,水对于这座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太原城的重要水域,汾河二库近年来持续推进生态修复、涵养地下水,滋润一座城。
家住太原市晋源区西山脚下的张艳丽曾亲眼见证家乡水域的荣枯。“10多年前,晋祠小站营村周边还有水稻种植,后来随着水资源的减少,水稻就慢慢消失了。”张艳丽说,近些年,随着污染企业搬迁、生态修复,晋祠水稻又逐渐恢复了,风吹稻浪的景象重现。
实际上,张艳丽说的只是太原昔日水流失的冰水一角。历史上,太原西山一带曾有“水上西山如挂屏,郁郁苍苍三十里”的美誉。水土丰腴、生态良好、人文古迹荟萃,太原西山堪称城市文脉和生态屏障之所在。
然而,在“靠山吃山”式产业理念支配下,这里一度变成私挖滥采、工业固废遍布的生态脆弱区。1994年,发源于西山的晋祠泉水彻底断流,景区一度采用人工抽水救急。
如何让流淌千年的晋祠泉水复流?今年4月,山西省委、省政府印发《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晋源区正式启动晋祠泉复流工程,力争2025年前实现自然复流。
从2014年开始,为早日实现太原晋祠泉自然复流,汾河二库逐步抬高蓄水位,加大对晋祠泉域的渗漏补给量。
根据相关实测资料分析,汾河二库正常蓄水后,库区水量向太原西山一带渗漏,补给兰村、西张水源地及晋祠、平泉一带。
多年来,汾河二库持续补充西山一带地下水,沿线生态得以修复,地下水位逐渐回升。
从2008年以来,太原探索引入社会资本认养开发造林模式,持续修复西山沿线生态。
以太原玉泉山为例,2009年,民营企业家张俊平初到玉泉山,看到石膏矿、小煤矿、采石场等矿产企业200余家。采矿形成的山体破坏面有200多处,工业固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形成7个大型垃圾场。
此后十余年,张俊平投入超10亿元引水上山、修复生态,最终把这片采矿遗留地改造成游人驻足、鸟兽留痕的城市后花园。张俊平引水上山的水源就是20多公里之外的汾河二库。
实际上,作为一处渔业资源丰富的水域,汾河二库还发挥着经济效应。
因为水体交换量大,水质好,水深且温度较低,鱼类生长周期长,所以,汾河二库出产的水产品肉质鲜美,有鳙鱼、鲢鱼、鲤鱼、草鱼等,年产量达15万斤左右。
山西汾河二库相关负责人介绍,管理方每年都要对养殖水体检测三次,对水产品检测两次,水库水质为地表水Ⅱ类。2018年,汾河二库水产品通过国家权威部门检测,获得有机产品认证。2021年,中国水产学会授予“科普教育基地”,同年,获农业农村部首批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养殖单位。
与此同时,多年来,汾河二库持续以提升水环境质量、修复水生态、打造景观效果、增加文化科普内涵为目标,通过生态保护治理、水利文化宣传、旅游资源开发等措施,打造河湖生态与人水和谐的示范区,成为水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典范。2018年,先后被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农业大学授予“实践教学基地”。
9月1日,记者站在汾河二库大坝坝头,看到右岸山坡上红豆杉树长势喜人,株株高均在1米以上。她的新生,不仅为这方水土新添了绿意红情,也昭示着汾河二库的生态文明建设渐入佳境。目前,汾河二库林草覆盖率达90%。
据了解,2020年,汾河二库开始尝试引进种植红豆杉树。在4600平方米的土地上移植种植有东北红豆杉、南方红豆杉、曼地亚红豆杉三个种类1800株。红豆杉,这种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的树种,在太原地区室外大面积种植尚属首例。
除此以外,在气候灾害频繁的背景下,汾河二库作为区域调洪、蓄水的关键节点,在确保水库大坝安全的前提下,妥善处理防洪和兴利的矛盾,正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对此,山西汾河二库管理方表示,未来,汾河二库将持续涵养水源、修复生态,助力太原城市品质提升。(巴夫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