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发布时间:2022-08-15 12:32:45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admin  点击:5162次

  吴波 陈岩 赵越 张亚群 周静

  甘肃省包括河西走廊、甘南高原、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承担着全国主要江河源头水源补给、水源涵养、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生态功能,是国家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考察甘肃时强调,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要首先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特殊而重要的生态地位,对甘肃省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做好甘肃省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遵循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要求,在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绿色发展、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等方面,因地制宜部署水生态环境保护任务。

  以水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恢复为重点,构筑河西走廊绿色屏障

  缺水是河西走廊生态环境恶化的核心。河西走廊气候干旱,太阳辐射强,年降水量仅在40mm—200mm之间,年蒸发量约为年降水量的20倍,靠祁连山的冰川积雪这个唯一水源养育着460余万人。河西走廊也是甘肃的粮食基地,农业灌溉用水量占比多年平均达到70%以上,但灌溉技术落后,灌溉设施存在干支、斗渠漏跑严重等问题,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当地水库和渠道多为敞开式,在高蒸发量的气候下,造成大量无效蒸发。远超警戒线的水资源开采量,致使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多处土地荒漠化变成戈壁,无法利用。

  保障河西走廊的水资源供给,要靠自力更生。从地下水补给、工农业节水、减少无效蒸发、推进再生水利用、落实祁连山原生态保护及恢复植被功能6个方面着手,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并促进生态功能恢复。

  一是通过建设汛期存水或调水工程,适时补给地下水量。二是通过采用管灌、喷灌、微灌、渗灌等先进的农业节水技术,实施轮作休耕,因地制宜发展旱作玉米、小麦种植等节水种养方式,工业企业加大污水资源化利用等措施,实现工农业高效节水。三是通过明渠改暗渠等适宜的物理方式,降低渠道和水库的水资源无效蒸发损失。四是通过系统规划积极构建再生水利用与调储工程,增强再生水的使用和调配能力,减少对自然界的取水量,保障黑河、党河、石羊河、疏勒河等河流的生态流量。五是通过建设祁连山国家公园,加大对祁连山冰川、雪山、森林、草原、河湖、湿地、戈壁等的原生态保护,采取自然休养、农牧民搬迁、减畜禁牧等措施,减少人为扰动,提升祁连山的自我生态修复功能。六是通过适地种植,合理耕作、施肥、灌溉排水、改良土壤,防止土地沙漠化、土壤盐渍化和草场退化,恢复林草植被功能。

  以修复生态功能为重要前提,全面提升甘南高原水源涵养能力

  甘南高原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以不足5%的黄河流域面积,贡献了流域20%的水资源量,具有很强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是维系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近些年,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公益林建设、义务植树等措施,林地面积不断增加,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林线后退、湿地面积萎缩、草原沙化和河水流量剧减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生态环境脆弱的局面尚未从根本上扭转。

  维护甘南高原的水源涵养功能,必须对现存问题逐个击破。从草原保护、湿地修复、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缓冲带划定四个方面入手,加大生态治理与修复。

  一是通过严格控制甘南地区载畜量,落实草原禁牧、轮牧措施,推动“以草定畜定牧定耕”,促进草畜平衡,推进玛曲、碌曲黑土滩等退化草原和沙化草原综合治理。二是通过加大对黄河首曲、尕海等不同类型湿地保护修复力度,对生境受损的湿地,确定退耕还湿、扩水增湿、生态补水等生态恢复任务,促进湿地面积恢复。针对被侵占蚕食的湿地,逐一明确整治方案,限期退出。三是通过加强太子山、莲花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保护区的管理水平。四是通过打造高海拔地带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栖息地,提升甘南地区生态保护能力。

  深入实施减排增容攻坚,保护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地带生态环境质量

  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地带地形地貌复杂,雨水稀少,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又是人口集中、耕地面积大、水资源最紧缺、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区域之一。不仅水资源“先天不足”,地质条件易发水土流失问题,更有一些水环境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县级及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未全部实施,雨污合流的现象普遍存在,乡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不完善,污水收集率低等,致使散渡河、马莲河、祖厉河、葫芦河、三岔河、洪河、蒲河等河流仍无法稳定达标。

  提升陇中陇东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必须多管齐下。地形环境复杂的陇中陇东地区,需要从治理成效、水源涵养功能和水资源保障能力整体提升出发,实施点线面“三位一体”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一是通过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业园区污染防治,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新、改、扩建,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面源污染治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膜污染治理,退化耕地综合治理,测土配方施肥与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新型生态产品和先进施肥施药机械利用,初期雨水调蓄池利用等措施,有效控制各类别的污染排放。二是强化水资源节约利用与有效补给,推进全面实施节水,增建再生水利用设施,提高再生水的利用量,避免无效蒸发,建设引调水工程,补给陇中陇东水资源量,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同时保障祖厉河、葫芦河等河流的生态流量。三是注重提升水源涵养功能,围绕陇中陇东的泾河、渭河、马莲河、祖厉河等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域,开展生态修复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河岸生态缓冲带建设和水生植被生态保护恢复,利用封禁、水保林建设等生态措施,整体提升陇中陇东的水土保持功能。

  以防范环境风险为主线,维护陇南山地自然地貌

  陇南山地是长江中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甘肃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包含多个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湿地、森林公园。地形复杂、沟壑纵横、山高坡陡、水系众多,有3500多条泥石流沟,尾矿库分布较广。由于处在龙门山地震带上,地质环境脆弱、灾害频繁,加之降雨量大,流水侵蚀强烈,不可控因素较多,易引发环境风险。尤其是尾矿库的潜在风险,看似可控、实则难防,易导致草木退化及荒漠化加剧等生态环境问题。

  防治陇南山区水环境风险,必须准备充分。陇南山地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是实施风险防控和提升生态涵养功能。

  一是通过开展尾矿库水生态环境风险评估,着力降低尾矿库开采造成的风险。尾矿库停止使用后,着手进行复垦,在坝面建草皮,库内植草、灌木或农作物,杜绝砂尘给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同时,强化尾矿库周边的突发环境事件监控预警体系建设、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二是通过有序推进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退圩还湖、退耕还林还草、低质低效林改造、废弃矿山植被恢复等生态修复工程,增加森林、草原面积,提升长江上游陇南山地生态系统的涵水功能。

  “十四五”是甘肃省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迈出坚实步伐的重要时期,多元的地貌特点,决定了水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亟须突出重点、精准施策。需要统筹考虑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和水灾害防治四个方面,因地制宜打造水生态环境治理方案,为更高标准打好甘肃省碧水保卫战,推进甘肃省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美丽新甘肃建设提供支撑。

  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