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辉 徐敏 陈岩 王东
黄河流域以全国2%的水资源支撑了15%的耕地,养活了全国12.4%的人口,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年6月,《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规划》坚持问题导向,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突出水、大气、土壤、生态要素,深入打好黄河流域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治理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效明显。虽然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现改善趋势,但黄河流域仍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亟待解决,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任重道远。黄河流域现状与幸福黄河的目标要求仍有差距,提高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依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核心任务。
坚持三水统筹,着力改善水环境质量
“十三五”时期以来,黄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取得积极进展,但水环境改善态势并不稳固,流域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物排放量较高,城乡水环境基础设施欠账较多,部分地区化肥农药过量施用,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瓶颈亟待突破。《规划》坚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污染治理、美丽河湖水生态保护,努力维护黄河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
在水资源节约方面,一是源头节约利用,要求落实水资源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从工业、农业、生活三方面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二是优化配置,要求科学配置全流域水资源,优化、细化分水方案,制定干支流实施生态流量保障方案,加强生态流量保障动态监管。三是末端资源化利用,要求开展城市污水资源化利用示范和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创建一批工业废水循环利用示范企业。
在水污染治理方面,一是抓住工业污染源治理重点,要求持续实施煤化工等重点行业工业废水稳定达标排放治理,排查整治进水浓度异常园区问题,推动工业园区工业废水应收尽收、稳定达标排放。二是聚焦城镇生活源治理,要求着力提升污水处理厂超负荷运行地区的污水处理能力,因地制宜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厂差别化精准提标,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实施进水生化需氧量浓度低于100mg/L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服务片区“一厂一策”系统化整治,加快完成污泥处理处置设施达标改造。三是围绕农业农村污染源治理难点,要求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监督指导试点,实施大中型农业灌区农田退水污染综合治理,推动畜牧大县建立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有机废弃物收集、转化、利用体系。紧扣农村生活污染治理缺乏统筹规划、建而不用等现象,要求以乡镇政府驻地和中心村等为重点,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四是把住入河排污口监管,要求开展全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明确责任主体,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在水生态保护修复方面,深入推进美丽河湖水生态保护,要求维护干支流重要水体水生态系统,分区分类实施保护修复;封育保护河源区水生态系统,加强水源涵养区保护修复;恢复受损河湖水生态系统,提升河湖水生态健康水平。
针对饮用水、良好水体、污染水体、黑臭水体等不同水体保护治理目标,提出水体差异化保护治理要求。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以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为重点,加强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开展不达标水源治理;梯次推进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立、治”。水质良好水体要强化水生态保护修复,严格岸线资源管控,维护自然生态岸线,维护良好水体水生态健康。重污染水体要逐一编制实施劣Ⅴ类水体消劣行动方案和不达标水体达标规划;全面开展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排查与综合整治,以乡镇政府驻地、中心村等人口聚集地区为重点,实施农村黑臭水体“拉条挂账、逐一销号”。
坚持区域协作,着力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为改善黄河流域空气质量,《规划》坚持加强区域协作,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努力实现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空气质量达标。
在重点区域空气质量达标方面,针对城市空气质量达标,要求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黄河流域内城市)、汾渭平原、兰州—西宁城市群、黄河“几”字弯都市圈等为重点,分类推进城市空气质量全面达标。针对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治理,要求高标准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因地制宜推进水泥、焦化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实施燃煤锅炉和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加强无组织排放控制。针对区域联防联控,在汾渭平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基础上,要求强化大气污染相互影响较大城市间应急联动。
在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方面,针对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要求严格落实涂料、油墨等产品VOCs含量管控要求,大力提升石化、化工等行业VOCs废气收集处理率及处理设施运行率,按标准要求完成加油站等的油气回收治理。针对散煤治理,要求扎实稳妥推进重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改造。针对移动源排放管控,要求加快淘汰老旧燃气车辆,开展非道路移动源排放综合控制。
在增强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一是要求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推进有条件的地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峰。二是要求推动重要能源基地高质量发展,加强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进节能降碳。三是要求推进温室气体和主要污染物综合治理、协同增效,推进城市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和空气质量“双达标”。四是要求推动典型区域和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试点,探索运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提升自然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坚持管控修复,着力加强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
黄河流域个别地区土壤污染较重,部分地区、部分工业园区及重污染企业周边耕地、有色金属矿区及重点行业企业遗留地块土壤污染问题突出。《规划》坚持加强管控修复,推进土壤地下水污染调查,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推进污染土壤安全利用,确保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在土壤地下水污染调查监测方面,一是加强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二是以“双源”为重点,开展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评估,加强“双源”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推动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名录。
在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方面,要求动态更新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依法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强化土壤污染重点行业企业拆除活动环境监管,实施在产企业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和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治试验区建设。
在污染土壤安全利用方面,要求落实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和部门联动监管,有序推进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修复;有效落实耕地分类管理制度,开展耕地土壤污染成因分析,逐步推动污染源整治,分区分类实施污染土壤安全利用。
坚持休养生息,分区分类实施系统保护修复
黄河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和渤海的天然生态廊道,是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规划》坚持生态优先,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和修复,构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格局,推进上中下游生态保护治理,强化生态保护监管,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在生态安全方面,聚焦黄河生态保护格局,提出构建以沿黄河生态带、水源涵养区、荒漠化防治区、水土保持区、重点河湖水污染防治区、河口生态保护区、重要野生动物栖息地和珍稀植物分布区为框架的生态保护格局,要求按不同区域分类强化流域生态保护,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在生态系统保护恢复方面,以重要生态系统、生态脆弱区为重点,继续推进实施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加大对扎陵湖、鄂陵湖等河湖保护力度,筑牢三江源“中华水塔”;加大对甘南黄河、若尔盖等重点生态功能区湿地治理和修复力度,保护重要水源补给地;加强受损湿地修复,提升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因地制宜建设黄河绿色生态廊道。推广库布齐沙漠、八步沙林场等荒漠化治理成功经验和典型模式,推进黄土高原风蚀和水蚀荒漠化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创新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加强滩区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筑牢下游滩区生态屏障。
在生态保护监管方面,一是要求以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为重点,加强生态系统监测评估,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开展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成效评估。二是要求持续开展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突出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屏障区域的自然保护地监督。三是要求建立“发现问题—核实会商—移交查处—督促整改”的生态破坏问题监管机制。
通过《规划》任务的实施,将有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由“持续明显向好”到“全面改善”转变,不断满足沿黄河人民群众追求碧水、蓝天、青山、净土的美好愿望,早日实现幸福黄河目标。
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