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南京段的生态协奏曲:“进退之间”谱写和合共生
发布时间:2022-07-21 13:24:38  来源:中新社  作者:admin  点击:6139次

  浩荡长江悠悠而下,南京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是其进入江苏的第一站。时值盛夏,茂密的绿林环绕着一汪汪碧水,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细果野菱铺满整个水面。夏候鸟水雉不时翩翩起舞,抑或在江畔安静孵蛋。

  这片26.81平方公里的江中洲岛绿茵葱茏、人迹罕至。飞鸟群鱼悠然地奏响着夏日协奏曲:蝉鸣鸟叫时,鱼戏莲叶中;百禽争艳时,江豚跃水间。

  “南京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是目前南京唯一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公园建成后,极大丰富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公园管理中心办公室主任李全文向中新社记者讲述起这里的生态蝶变。新济洲原是南京市江宁区的一个行政村,村里1100余户居民以捕鱼、农耕为生。2000年以来,通过生态移民,居民全部离岛上岸定居。洲岛通过绿化建设、水系沟通、湿地修复等一系列措施恢复原生态。焕然一新的洲岛,吸引无数“新居民”在此安家。

  “以维管束植物来说,2016年只有354种,到了2021年底增长至555种。据生物多样性调查,这里有国家保护动植物55种:其中植物10种,比如粗梗水蕨、莼菜、细果野菱等;还有国家保护动物45种,有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黑脸琵鹭、江豚等,二级保护动物白琵鹭等。去年冬季,上万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花脸鸭从西伯利亚迁徙至新济洲湿地越冬,场面十分壮观。”李全文介绍。

  为了让鸟兽可以在此自由自在地安居,湿地公园把人类活动对动植物的干扰降到最低,同时进行实时监控和及时救护。

  “整个公园设有71个监测监控点位,实时监测水土、水文、气象、空气质量、生物多样性状况等。监测的数据每时每刻上传至中枢平台,进行数据存储与分析。19个高清摄像头、20个红外相机交织成网实时监控湿地上的‘新居民’生活状况,可以清楚地看到鸟类在这里栖息繁衍的过程,掌握植物的分布现状。”该公园生物多样性展示馆讲解员潘小玲说。

  污染退、生态进;人类退,鱼鸟归。进退之间,碧绿的江中洲岛再现蓝天白云,勾勒出和合共生的美好画卷。

  保护长江,不仅在江中,更在江岸。南京是江苏省唯一跨江布局的城市,长江南京段全长97公里,长江岸线总长280多公里。

  沿着新济州一路北上,数十公里的滨江风光带沿江岸铺开,滨江公园贯通南北,长达58公里的慢行绿道如地毯般铺展。从曾经的“化工围江”“亲江不见江”,到如今人在画中游,岸边的农田、采砂矿场早已变成滨江公园、高楼社区,吸引着当地市民亲江而居。

  一江清水、两岸葱绿,山水城林间的美好生活,不仅是当地居民的真实感受,也吸引着一度濒临灭绝的“微笑天使”江豚在此安居。

  长江水清“豚”先知,江豚的生存状况是长江水质好坏的一面镜子。从工业“锈带”变生态“秀带”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江豚结伴而来。

  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盟十余年来用镜头记录了江豚从罕见到聚集。“在很多老一辈南京人的印象中,儿时经常在江中看到江豚戏水。但随着化工厂聚集,生态遭到破坏,江豚逐渐不见了踪影。直到近些年来长江大保护的深入推进,江豚重现江面,成为‘水中网红’。现在不仅是摄影爱好者来拍摄江豚,很多外地游客也慕名而来,只为一睹‘水中大熊猫’的风采。”

  鸟飞豚跃成为南京江边的生态“新名片”。经过十余年的整治,绿色已成为南京江畔最美丽的底色。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南京大地上生根。

  据统计,南京共梳理整合长江岸线专项整治清单226个项目,2020年已全部完成整治。累计清退生产岸线37.6公里,南京市长江生态岸线比例从2017年的66.2%增加到目前的80.2%。

  未来南京还将推动创造性转化,实施长江文化研究工程,建设南京长江文化遗产基础数据库;推进海上丝绸之路遗址修缮等保护项目、越城遗址等地域文明探源项目,打造有代表性的长江文明“大遗址”和风貌群等,让长江沿线文化遗产“活起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