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系统治理 各地各显其能
发布时间:2022-06-15 12:04:42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admin  点击:8805次

  本报见习记者郑秀亮 通讯员梁永忠 张振豪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日前公布今年一季度全省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全省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Ⅰ类~Ⅲ类)超九成,肇庆、河源和中山市在全省水环境质量中排名前3。近年来,广东聚焦国考断面水质达标,科学系统推进全流域治理,污染河流重焕生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困扰逐步消除。

  多个重点污染流域恢复水清岸绿

  数据显示,一季度广东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面达标。今年一季度,各地级以上市在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89个)水质达标率为100%,县级行政单位及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城镇在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77个)水质达标率为100%。

  保好水,治差水。今年1月~3月,全省149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Ⅰ~Ⅲ类)为90.5%,劣Ⅴ类断面占0.7%。

  水环境的改善得益于科学系统推进全流域治理。近年来,广东建立茅洲河、练江、广佛跨界河流、淡水河等重污染河流整治协调机制,实行“一河一策”,通过市场机制引入央企和省属国企实施“大兵团作战”并在全流域推进,有效破解治水左右岸、上下游不同步和碎片化施工等难题。

  2021年,广东进一步聚焦国考断面达标攻坚,对重点断面干支流水质加密监测和分析研判,以水质变化情况精准确定干支流水质目标、控制单元重点工程,组建专业技术团队赴20个重点攻坚断面所在流域开展现场排查、精准帮扶和督导。

  同时,加快重点治污工程建设,推动污水处理设施充分发挥减排效益,确保污水应收尽收。狠抓企业源头减污,组织开展重点流域交叉执法、联合执法,从源头治理污染。加强雨季污染管控应对,制定和落实加强初雨期水污染防治应对措施,有效防范水质指标出现异常风险。

  在系统治理、多重措施下,广东治水捷报频传。2020年全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87.3%,比2015年提升9.8个百分点,9个劣V类国考断面全部消除,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527条黑臭水体全面消除黑臭。

  2021年在国考断面增加到149个的情况下,广东省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提升至89.9%,圆满完成优良率88.5%的年度目标任务,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到90.2%,均创历史最好水平。茅洲河、练江2021年水质分别创1992年、2004年以来最好水平,由污染典型变成治污典范。东江、西江、北江、韩江等大江大河水质保持优良,水清岸绿,成为居民休闲的好去处。

  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定为民生实事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及黑臭水体整治,事关广大农民福祉和农村文明和谐。2021年和2022年,广东连续两年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定为民生实事之一。

  全省编制实施《深化我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1年底新增1000个自然村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到2025年,珠三角地区基本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60%以上。汕头、河源、中山、茂名等市也制定实施本地攻坚行动方案。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牵头组建技术队伍,对全省21地市5.77万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治理情况现场摸查。同时,组建专家技术团队到各市跟踪指导,并举办装备技术展示会,搭建政企需求对接平台。

  通过系列施策,到2021年底,超额完成省政府确定的“新增1000个以上自然村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民生实事任务,全省纳入民生实事办理储备库的自然村中1359个已完成整治。

  全省各地市在治理中,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经验。

  比如汕头注重加强资金保障,完善运维体系。当地建立“政府以奖代补、群众自筹、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按照市给予奖补40%,区(县)筹措30%,镇村自筹30%的比例负担。并逐步构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五位一体”运维管理体系,推进智能监测平台建设。截至今年4月,汕头市1157个自然村中,已有943个自然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

  河源强调查漏补缺,积极引导。组建技术团队深入调查摸底,成立河源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行动工作专班,定期组织现场督导,筛选适合当地不同村庄条件的治理模式。并着力构建政府主导、市场主力、群众主体的三级运维管理体系,通过建立运行考核评估机制和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确保污水处理系统稳定运行。

  中山则创新治理模式,拟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纳入排水厂网一体化特许经营项目,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的建设、运维、管理等将由特许经营权人统一负责。同时,全市预计投入超过600亿元进行水体整治,其中投入49亿元疏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毛细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