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市郫都区安德街道安宁村永乐湖湿地,沿着步行道前行,一侧是蜿蜒流淌的徐堰河,一侧是绿意盎然的草地和遍地的鲜花,一派秀丽的湿地风光。
永乐湖湿地紧邻徐堰河,得天独厚的生态本底加上花草地、小瀑布、观景亭、步行道等景观构筑、基础设施,吸引了市民纷纷前来打卡游玩。近日,湿地美景更是刷屏了郫都人的朋友圈。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背后,凝聚着全村上下多年来保护生态环境付出的努力。“小湿地”折射出的是保护环境的“大智慧”。
“绿色乡村营造师” 营造环保好氛围
在安宁村,徐堰河汩汩流过,这里是成都市重要的饮用水源地。保护水源、保护环境是责任和使命,也是全村达成的共识。近年来,安宁村不断引导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将保护环境作为每个人的日常规范与准则,村里陆续成立了护水队、生态农业兴趣小组,还打造了“绿色乡村营造师”。
曾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工作的社会学专家郭虹老师曾为安宁村的“绿色乡村营造师”定位,“绿色乡村营造师”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模式下追求低碳生活的实践者,是恢复乡村低碳生活方式的传承者,是不仅自己行动也会号召村民一起行动的先行者,是家乡环境的守护者和宣传员。
推广垃圾分类、学习高效堆肥、尝试生态农业、讲述家乡环保小故事、宣传低碳环保理念……如今,安宁村已培养了一批“绿色乡村营造师”骨干,他们经过生态农业专家、河流保护专家等专业人士的培训,不仅能以实际行动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还可以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帮助并带动村民提升环保意识,将自己家乡的环保理念和环保故事讲述给更多人听。
经过“绿色乡村营造师”、护水队等一股股环保力量的不懈努力,村民的环保意识在不断提升,村里的环境也在不断优化。
垃圾分类 “分”出绿色新生活
实行垃圾分类是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已有一年时间,而安宁村先行先试,垃圾分类已经在这里开展了近4年。早在2020年,安宁村垃圾分类2号点便被评为首批“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实现生活垃圾100%无害化处理。
安宁村采取“统一收集、统一管理、统一运作”模式,引入厨余垃圾综合利用的先进技术,建立专业指导队伍,通过“分类+收集+环保酵素+堆肥”方式,将厨余垃圾与粉碎后的园林绿化垃圾、农业垃圾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经过一个月左右的发酵周期,厨余垃圾就成为了有机肥料。安宁村自厨余垃圾综合利用项目实施以来,厨余垃圾综合利用不仅促进了垃圾前端减量,同时也实现了厨余垃圾就地资源化利用。此外,安宁村还在2号垃圾分类点外建起了小花园,打造成村民休憩娱乐的公众场所,并且将堆肥产品应用到花园中,让村民进一步了解、认识到堆肥的价值。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庆恒及其团队经常在安宁村为村民开办环保讲座,帮助安宁村在垃圾分类投放站旁修建堆肥池,并教会村民如何制作酵素,如何使用酵素处理厨余垃圾,使厨余垃圾转变为有机肥料。如今,看着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他脸上也露出欣慰的笑容。
“餐厨垃圾变为宝,回收利用污染少。”“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各类环保宣传标语在安宁村随处可见。安宁村掀起了一场场“绿色革命”,随之带来的是村庄环境的日益改变和村民环保意识的大幅提升。(文/图 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