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湿地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
发布时间:2021-11-03 02:30:43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于天昊 童克难  点击:1464次

◆本报见习记者于天昊 记者童克难

飞鸟云集,鱼翔浅底,蛙声一片,往往是湿地给人们的第一印象。湿地在生态环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比如作为候鸟的栖息地,或是成为调节水环境的重要一环。实际上,保护湿地,同时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

湿地与温室气体,看似不太相关的两个概念,实则却隐藏着重要联系。在近日举办的“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论坛上,专家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湿地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紧密关系。

碳储量:湿地是全球重要的碳库

全球湿地面积约占地表面积的8%,大约为1210万平方公里,是生物多样性密度最高的生态系统,物种数量约占全球20%左右,许多物种都依赖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来生存。

“湿地在上亿年的形成过程中,泥炭不断堆积,形成巨大的‘碳库’。特别是湿地中的泥炭地,虽然只占据了陆地面积的3%,却蕴含了陆地碳储量的30%-35%。这个储量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两倍。”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教授、国家湿地科技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湿地公约科技委员会主席雷光春说。

由此可见,湿地中蕴含着大量的碳,湿地对温室气体总量的影响也将是巨大的。

湿地二氧化碳的排放情况受保护的状况直接相关。如果湿地退化,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据统计,湿地退化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全球年排放量的11%。其中,泥炭地的破坏会导致每年排放30亿吨二氧化碳。

众所周知,湿地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调蓄洪水。

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频发,部分地区出现异于常年的大量降水,引发洪涝灾害。这个时候,湿地对水的调蓄功能就能够发挥作用。

“由于湿地是全球水循环的重要一环,湿地的破坏,也可能导致更严重的洪灾或旱灾。”雷光春表示。

反作用:气候变化加剧湿地退化

迄今为止,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也产生了全局性的影响。

“全球升温的过程,不是简单地上升1.5摄氏度或2摄氏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全球气温升高使得更多的水进入全球水循环,改变了大气环流,湿地生态系统因此会变得更加脆弱。”雷光春说。

有更多的地方更冷了,也有更多的地方更暖了,变化的气候,势必会影响生物的生存繁衍,更会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运作,从而引发湿地的退化。温度越高,泥炭地释放二氧化碳的强度就会越大,泥炭湿地的退化则会释放更多的温室气体。

而更大的风暴、更猛的洪灾、更严重的旱灾都将随着全球气温升高而更加频繁。海平面抬升会导致滨海湿地的减少。

而湿地退化必然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影响将远远大于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二者不是一个量级。这也就是说,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我们需要更多的湿地。”雷光春说。

现实情况是,我们的湿地在不断减少。根据《湿地公约2018全球湿地展望》报告中显示,在全球尺度上,几乎所有的天然湿地面积都在减少,只有人工湿地面积有所增加。

战略高度:我国湿地保护修复列入国家战略

面对气候变化与湿地保护修复的多重因素作用,人类也并非束手无策。

英国的莱茵河治理或许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思路和对策。上个世纪80年代,面对莱茵河污染和生态破坏,英国提出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主张“恢复生命之河”的概念,恢复河流空间,减少洪灾,保护水资源,恢复生物多样性,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在上个世纪末期,我国曾遭遇长江全流域的洪涝灾害。灾后,中国也提出了灾后重建的“32字方针”: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湖。

雷光春说:“通过借鉴‘生命之河’的理念,实施中国解决流域退化的‘中国方案’,这是一个经典案例。如今《长江保护法》已经正式实施,这在20年前是被认为非常困难的。这也说明我国对湿地保护修复工作不断地推动。”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扩大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党的十九大又提出“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特别是2016年出台的《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把湿地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扶贫作为各级政府的刚性任务和考核指标,将湿地保护纳入国家级战略当中。

“面对目前的挑战,我们需要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湿地保护修复应当被纳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战略中去。”雷光春最后建议。